【南華米‧南華情】 結合在地農民 南華大學種出有機稻米

王昱海 |2014.06.29
3571觀看次
字級
很多事情的發生,只能說一旦因緣具足,自然水到渠成。「南華米」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圖/王昱海(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學生們在田裡除草。圖/王昱海(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林聰明校長帶領學生插秧。圖/王昱海(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南華大學為打造健康無毒家園,極力推廣「無毒種植」觀念,去年與在地農民契作推出「南華米」受到廣大迴響。圖/王昱海(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農友林君烈示範插秧。圖/王昱海(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副校長慧開法師也撩起褲管插秧。圖/王昱海(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南華師生歡喜收割。圖/王昱海(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文/王昱海(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很多事情的發生,只能說一旦因緣具足,自然水到渠成。「南華米」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話說南華大學所在的大林鎮,坐擁兩千六百公頃的水田,加上居全台之冠的蘭花栽種面積,甚至因此打出「米蘭小鎮」的口號,只是學校之前對於稻米生產既缺乏了解,也從來未曾想要以它做為學校的特色商品……

藉由契作稻米,學校走進社區

南華大學沒有農學院,但是科技學院的自然生物科技學系有門「自然農作學」,是個無農藥栽種的體驗課程,由筆者負責,經常邀請附近農友來與學生互動。

因曾經旅居美國多年,根據國外的所見所聞,認為由消費者分擔生產風險的「社區支持農業」,是拯救小農經濟的一劑良方,因此筆者甫到南華任教,就鼓勵新港永興有機農場朝招募會員的方向努力,幾年下來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行銷品牌與通路。

後經朋友輾轉介紹,認識到年輕農友陳憲忠,雖然他不種「有機」,但熟悉無農藥田間管理。為什麼不投身種「有機」呢?陳先生說,完全不用農藥的生產風險太大,一般農民玩不起;而且如果行銷通路建立不起來,收入往往還不如慣行農法。

因此,當天筆者就有了這麼個想法:讓南華大學來分擔「有機農民」的生產風險,並藉佛光會員之力量,幫忙建立行銷通路。

剛好在這個時候,南華大學執行教育部「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希望學校走進社區,帶領學生與在地農村密切互動。筆者覺得藉由契作稻米這個議題,能為生技系、創產系、視媒系、建景系、旅遊系等執行計畫的課程找到一個共同著力點,並帶動農友對於水稻無毒栽培的關注,實現社區打造無毒家園的夢想。

南華大學從來沒有買賣稻米的經驗,當時離第二期稻作插秧的時間又剩不到兩周,來不及做嚴謹的風險評估和考慮;但是,主持「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的副校長慧開法師大力支持這個構想,「南華米」於焉誕生。

三十元吃到飽,從感恩到回饋

去年暑假同時誕生的還有校內三十元吃到飽的健康「蔬食餐廳」,這是林聰明校長積極推動,獲得佛光山南華學舍大力支持,對鼓勵師生「蔬食護生」深具意義。因此當三千餘斤「南華米」碾製完成的消息傳到學校,很多人立刻聯想到應該要回饋給學舍,發起認捐白米的運動,以感謝平時三十元就能吃一餐的厚恩,結果獲得熱烈響應,也帶動起南華米的熱銷。

這也給生產團隊極大鼓舞,學校師生因為感恩而買米回饋,農友則因這分肯定,想種出更好的米。因此本學期上課的第一天,林校長便帶領師生一起下田插秧,除再次肯定這項與農民合作的計畫外,並宣告將契作面積擴大四倍;而經過了整整四個月的呵護,剛好在學期結束的那一天,全部的南華米完成了採收,送入工廠進行低溫乾燥處理。

有了這兩次與農民成功合作的經驗,有意參與合作的農友也開始多了,學校愈加謹慎處理,積極評估興建小型碾米廠房的可能,考慮以自行控制碾米、包裝的進度,才能完全掌控南華米的品質與新鮮度;此外,加工作業需要大量人力,對需要自己賺取生活費的學生,將能提供許多打工的機會。

插秧收割焢窯,歡迎大家同樂

去年台灣爆發進口米混充本土米事件,原因就在於兩者的懸殊價差實在太過誘人。經過南華米的生產銷售,或許除了支持以「友善栽培」方式耕種的小農,也能藉此機會讓學生關注到稻米價格的合理性,進而了解並檢討國家的糧食與農業政策。

因為稻米的種植,我們順勢辦了插秧與割稻的體驗活動,校長、副校長都一起參加,近日還打算利用農閒期間規畫「稻田裡的焢窯」村民師生同樂餐會,目的都是希望藉此引發一般大眾對於稻米文化的再認識,進而肯定農民朋友守護這片土地的貢獻。

屆時將會透過學校網頁(www.nhu.edu.tw)將活動訊息傳遞出去,歡迎有興趣體驗的大眾都來同樂。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大家在將每粒飯吃進口的同時,看到的不僅是粒粒皆辛苦,也有農田之美,以及美麗背後可能糾葛的政治、文化、經濟、與生態。

學校的目標願景

˙南華大學為打造健康無毒家園,極力推廣「無毒種植」觀念,去年與在地農民契作推出「南華米」受到廣大迴響。

˙今年開學之際,由林聰明校長親自帶領師生一同參與稻作插秧。林校長表示,為推動採用在地食材以縮短食物里程,結合在地產業,引領學生走入社區與農民攜手合作種植無毒稻米。希望為地方農業找到出路,也兼顧消費者的健康。

˙副校長慧開法師指出,「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是從「生態永續」和「農業文創」兩個面向引導學生結合在地產業、善用生態資源,課程橫跨各院系所,與在地農民契作代耕合作,以自然農法原則種植無毒稻米,未來在產銷、文創及包裝方面,也將讓師生一同參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