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台北市立動物園在桃園大溪發現「鉤鋏晏蜓」,為台灣蜻蜓添到160種,已在國際期刊發表。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技工葉文琪、台北市立動物園助理研究員陳賜隆合作生態調查時,在桃園大溪發現鉤鋏晏蜓,為台灣蜻蜓添至160種,但量不多,有賴生態保育維繫生存,這項發現已於2月發表於國際分類學期刊Zootaxa。
「全球蜻蜓約6000種,台灣不大,有160種已經很豐富。」葉文琪表示,2009年與陳賜隆是在蜻蜓活動淡季(冬天到早春)時,與多位公民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在清晨進行生態調查時無意間發現的,發現地是桃園大溪山上的溪流,由於幼蟲都是存活在湖泊與溪流,水質是否潔淨、不受污染是關鍵。
葉文琪強調,發現的地點頗靠近人活動的地方,且附近有住戶,農田也使用農藥,還能發現鉤鋏晏蜓,也頗意外,「發現的數量不多,鉤鋏晏蜓要持續生存下去,可能需要當地減少人為開發與污染」。
林試所說明,台灣蜻蜓目昆蟲大多生活在溪流活水環境,只有一小群晏蜓科棍腹晏蜓屬的蜻蜓,偏向棲息於山區沼澤與濕地,彼此間在海拔分布上雖然有隔離現象,但相鄰種類的分布範圍會互相重疊,且常在同一個棲息地活動。
之前已知該屬的3個種類為日清晏蜓、刃鋏晏蜓及源埡晏蜓,都是台灣本島所特有,這類蜻蜓有一個特別的生態習性,就是牠們的幼蟲雖然平時也在水中生活,但為覓食或轉換棲地,常會爬離水面在地面上活動,可以說是半陸棲性的水生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