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之巧、染采之美、雲霞之色、大地之華」,天染花園的題詩,詩意貼切地點出它是一座以植物染色為主題的創意生活園區。
沒有明顯的入口,沒有炫目的招牌、與外部的環境沒有刻意區隔的界限,開放、樸實的二樓式平房建築,木頭、石頭、瓦、白牆等散發著素淨氣質的材質,以及隨處可見、在風中飄揚的染布,整個園區呈現與人親近、與天地自然融合的溫潤質地,同時又有歐洲小城那高質感卻不張揚的閒適氛圍。
天染花園本身就是社區營造中土地活化再利用的具體實踐,也是一股在地情感的展現。負責人趙年豐邀集了國內推動植物染第一把交椅、國立臺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藝術組教授陳景林、銅雕藝術家余燈銓、植物染供應商高銓卿、紙藝開發業者黃芳亮等一群體內充滿色彩基因的夥伴共同發想,將這塊空出來的地,化身成為植物染的推廣基地。
將視野擴展至園區外,天染花園經將植物染概念與當地四季農作結合,發展出強調深度體驗的套裝行程,繼去年廣受好評的柑橘染,春天的大坑盛產枇杷,也即將推出枇杷染套裝行程,將枇杷當做植物染DIY的染材,吃枇杷餐,吃完後上山採枇杷等。
以植物染為創意核心主體,從而延伸出自然生態、藝文活動、自創品牌三個經營方向,天染花園從空間美學、內涵到活動規劃,都精準地扣住這個主軸。
天染花園可區分成四大塊,第一是戶外的植物園,裡面一百多株不起眼、姿態各異的植物,都是能幻化出美麗顏色的臺灣常見染材,也是孩子可以跑跑跳跳的空間。第二部分植物染工作坊,這裡是遊客進行植物染DIY體驗、以及專業植物染色研習班的地方。
特別的是,天染特別為從未接觸過植物染色的遊客改良設備,並且設計一套系統性,但流程變化的教學法,讓遊客可以在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之間,體驗整個植物染的過程。
一鍋染汁,一塊布,加上幾顆小石頭,幾片小竹片,就可玩出成千上百種圖案,並且可將親手製作的抱枕、T恤、提袋、絲巾等產品帶回家,讓植物染的專業技術門檻降低,貼近一般人。
在植物染DIY體驗中,廢棄的洋蔥皮,柳樹修剪下來的枝、荔枝皮、野外的咸豐草等等染材,這些隨手可取的自然材料,都可再利用,幻化成令人驚喜的顏色;染完色的植物殘渣,可放在樹根當堆肥;漂洗染劑的水,直接導入園內的荷花池中,池中水花花綠綠,而蓮花卻依然美得脫俗,魚兒仍悠遊其中酘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