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5歲兒童約79%有乳牙齲齒,12歲兒童平均蛀牙顆數為2.5顆,高於全球189國家平均值的1.67顆,衛福部考慮民情,評估在食鹽加氟的可行性,但是氟化物並非食品添加物,業者想進口氟鹽,必須先通過毒理及安全等評估。衛福部長邱文達指示研究食鹽加氟的可行性,若有業者送件審查,將盡速審查。
國內有含氟的牙膏、漱口水,以及幼兒牙齒塗氟漆的公衛措施,研究顯示飲用水加氟的防蛀牙效果更顯著,食鹽加氟則有選擇彈性。然而,飲水和食鹽中的氟化鈉、氟化鈣等氟化物,在台灣並非合法食品添加物。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科長高怡婷指出,業者必須依據使用的氟化物種類,完成毒理、預期效果的最小添加量、以國人膳食所做的風險評估,才能製造販賣輸入氟鹽,整個流程走完需要1年。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秘書長蔡宜峰認為,重點是小朋友要早點接觸氟化物,臨床常看到3歲的小孩,10個有5個尚未使用氟化物,良好潔牙習慣也沒有建立,以致於乳牙蛀牙,6歲長出的第一顆恆牙也大多保不住。
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出,國外曾有研究顯示,飲水加氟的氟化物的全身性吸收濃度相對高,長期慢性暴露會影響智力,因此有局部外用氟化物的替代方案,如果改採食鹽加氟,必須要做好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