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音 。「尹」是古代對長官的稱呼,如縣尹、府尹、道尹、金尹等。也因後代以職為姓,而作為姓氏,如春秋時代有位尹吉甫,是《詩經》三百篇中的作者之一。
「尹」字的造形,右邊是一隻手;左邊的一畫,有人說是棍子、有人說是針、有人說是毛筆、有人說是權柄的象徵。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則籠統解釋說:「尹,治也。 又、
,握事者也。」而我們則可以如是解釋,不管其手執的是棍子,用棍子指揮督導人;或手執的是針,用針為人治病、處理病痛;抑或手執的是毛筆,用毛筆治理政事、處理公文;乃或甚至是手握權柄,管理百姓……,其義則都有「主管」、「治理」的意思。
可見《尹》是個指事字(一者成文,一者不成文,在文字學上稱為「增體指事字」)。最初是以手握毛筆或手握事權等形象,表示「主管」或「治理」的意思,其本義是「治理」,後來才進一步引申稱此主管、治事的長官為「官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