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作者(僧人)說他不喜歡接受供養,因為他接受了別人的供養,就等於欠下了別人的恩惠,下輩子是要還的,真的是如此嗎?
福報禪師答:一個好的教導者,同樣一件事,對個性衝動的弟子會授以事緩則圓之法,對個性溫吞的弟子也許就鼓勵他馬上行動,所以事情沒有絕對的,尤其有關思想等觀念問題,通常會因時、因地制宜,給予最適當的教法。所以,沒有看到全書的內容,無法判斷真正的意涵。
但出家人本來就不貪著名聞利養,過於豐盛的供養可能會障礙修行人,因此,佛制供養出家人,以生活所需為主,《普門品》中就有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所謂的「四事供養」。
過去佛陀時代,僧侶外出托缽,只要有人誠心供養,必然對其說法。現在為了不造成社會問題,如假托缽真詐財等,法師很少個別外出托缽,但仍然沿著佛陀之教,信眾滋養法師色身,法師則授以佛法培養信眾之法身慧命,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法師或寺院只要接受供養,一定會用各種形式說法,如上課、開示、法會、弘法活動等等。
「給」與「還」的因果不是這麼算的,給的人若歡喜,受的人心並無貪念,二者都是清淨心,要還什麼呢?若下輩子再見時,也會是善緣的延續。
《人生問卷》專欄是交流的天地,舉凡人生、生活、佛學的問題,皆歡迎讀者e-mail至mtn15@fgs.org.tw,或傳真至(○二)八七八七一一九○詢問,福報禪師將陸續和大家一同探訪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