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淑玉
沒有不能討論的議題,只有如何引導的方式。捷運殺人的新聞,不是批判行為者有多壞,而是讓孩子思考當問題來時,如何面對,於是事件發生的隔天,我利用一堂課時間和班上孩子討論整個新聞事件,請孩子以不同者的立場去想想並感受一下當事人的心情。
我問孩子:「如果你是被殺的人,你會有什麼想法?」
孩子們說:「會好害怕、怕死掉、怕看不到媽媽、會好痛……」
再問孩子:「如果你是殺人的人,你又會怎麼想?」
孩子們說:「哇!媽媽會好難過,因為我被關了、害別人受傷了……」
打開電腦,秀出捷運車廂的照片,請孩子們觀察。「你看到可以保護自己的東西了嗎?如果你碰到這樣的事,你會怎麼做?」
有孩子說:「有椅子ㄟ,可以拿來擋壞人。」
我反問:「可是椅子是固定的,不能移動。」
孩子們說:「那就躲到椅子下面。」
有孩子說:「有滅火器ㄟ,可以拿來噴壞人,噴完後再拿瓶子打壞人。」此時,有孩子說:「那會很痛耶!」
還有孩子說:「快跑!」
也有孩子說:「裝死!」
甚至有孩子說:「把自己裝在塑膠袋裡,讓壞人看不到。」
我問:「是打包嗎?」
孩子說:「對,綁起來就不會被發現了。」多天真的孩子呀!
所以,當您因這則新聞而感到恐懼悲痛時,不妨和孩子一同討論,從捷運事件談論到迷路、遇到壞人……等等,讓孩子習慣思考並學會如何自救。
我們都期望孩子在平安中長大,但卻忘了教孩子如何面對危險,不斷保護孩子,阻斷一切的不安全,忘了長期被保護的孩子,是會喪失自我的保護能力。
有時我們會不小心身處在危險中,但只要多一點點觀察,就會為自己帶來多一分的安全。提醒孩子,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看看、想想,當危險來時,我可以怎麼做?怎麼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