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與經濟部商業司「台灣餐飲老店故事行銷—微電影拍攝案」評選;標單上寫著,希望藉此強調「精采、溫馨、個性、特色」的十分鐘微電影,協助促進「開拓餐飲老店新亮點、創造維新新局面」,以利「擴大商機與協助深化經營及行銷拓展」,在抵達評選會場前,我以為將看到「神采飛揚」、「熱力四射」、「意義非凡」、「令人振奮」的提案內容。
沒想到,超過四小時的評選中,看到與聽到的「創意」,皆是對「老店」的誨暗描述;在那些影像創意人的想像裡,台灣的「餐飲老店」,竟都與「背影、揮別、緬懷、婚變、拉下鐵門、鄉愁、離家、回憶、世代衝突、死亡」相關,無一倖免。
剎那間,我感覺莫名地被迫跌回五○年代的「愁苦」,以及八○年代的「悲鳴」,著實無法理解與想像,在那鄉愁年代,因「人為的禁絕、隔絕、分離」,打從心底自然流露出的「對土地與親人懸念的尋根謁祖」及「無法實現願望的遺憾」,究竟與當今「一位難求」、「生意興興向榮」的台灣「餐飲老店」何干?
難道,經濟部花費百萬元,計畫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及十分鐘的微電影,想要對全球觀眾表達的,會是一場台灣餐飲老店的「告別式」,而不是餐飲老店的「強烈企圖心」與「旺盛生命力」?
在震驚於觀察敏銳的影視媒體創意人,竟不約而同選擇「負面元素」,鋪陳台灣「餐飲老店」故事基底的同時,我聯想到,台灣是一個「海島」,但試問,在一波波「悲情浪潮」的侵蝕之下,究竟還有多少台灣人,相信自己是一個樂觀、陽光、奔放、正向、開朗的「島民」?
而身為「台灣島民」的我們,是否任由一顆顆與生具來的歡喜心,無辜且無謂地受到太多「悲情浪潮」席捲?
看看早一步揚棄悲情的南韓,以其無比的自信、實力與動能,二○一二年崛起為世界七大富強國之一;反問,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台灣,何苦還要繼續受到「悲情魔咒」的制約與羈絆。
回首一九九四年,前總統李登輝曾說出「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一語;期盼二十年後的今日,台灣人能以樂觀與熱情,掙脫「悲情浪潮」的漩渦,奮進為「生為台灣人的喜悅」!
夏學理(台北市/大學文創學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