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 是河是神

釋妙熙 |2014.06.01
1473觀看次
字級
印度人一生一定要來沐浴一次,以洗淨生生世世的罪業。圖/釋妙熙
父親抱著孩子來恆河淨洗。圖/釋妙熙

文/釋妙熙

恆河送往迎來,恆河是人天媒介,

恆河是生與死的起點與終點,

恆河不僅僅是一條河而已。

來到恆河,有種說不出的複雜,味道複雜、交通複雜,心情更是五味雜陳……。

印象中的恆河,是人類古文明的發源地、印度的母親、印度人一生必到的朝聖地。

直到走進瓦拉那西的那一刻,濃濃的印度味:沿路夾雜著小吃、牛糞、汗臭……撲鼻而來,神聖立即瓦解。美麗傳說終不敵惱人臭穢來得令人印象深刻。

愈靠近恆河,聚集的人潮愈多,裝扮也愈奇特,多是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和苦行者。當然不少類似我這種首次前來的朝聖者,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新鮮。

我們僱了艘渡船駛進恆河,船家特意選在河心上熄火,讓船自由自在地漂在水面上,身子稍一彎下就能觸碰到恆河水,生命是如此貼近恆河。然而,望著混濁河水,我卻覺得恆河是恆河,我是我,冷冷地以旁觀者的姿態,觀察恆河邊沐浴的印度人──毫無淨穢分別地在晨光中享受與恆河水融為一體的洗禮。

我依然無法理解,難道這樣就清淨了嗎?

傳說,古時的恆河水流湍急,波濤洶湧,經常氾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

有個國王懺悔罪業深重,無法庇佑子民,請求天上女神協助馴服恆河。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腳下,散開頭髮讓洶湧河水從髮際緩緩流過,灌溉了兩岸田野,滋養了無數印度子民。

從此,印度人視恆河為母親,剛出生的嬰孩來此淨洗,能換得一生幸福;成年人一生一定要來沐浴一次,以洗淨生生世世的罪業;連人生終站都要到恆河畫下句點,才算了無遺憾。

恆河畔有一處五千年不斷的火苗,火種時大時小,煙霧時濃時淡,端看運來的屍體多少而定,恆河邊上就這麼上演了五千年生離死別的戲碼。

恆河送往迎來,恆河是人天媒介,恆河是生與死的起點與終點,恆河不僅僅是一條河而已。

直到離開,仍無法說出對恆河的任何感受,只有一個疑問:「佛陀為什麼選擇在印度證悟?」

結束恆河之旅,驅車轉往鄰近的鹿野苑博物館,所有被回教徒摧毀的佛教文物都匯集在此,佛像支離破碎,沒了佛首的像,給人更多想像。隨行青年問我:「難道不喜歡其他宗教,除了毀滅,沒別的方式了嗎?」

我無言以對,宗教間的對立,用批評只會增加心裡的仇恨,或許破碎的佛首是佛陀以無情說法,用殘缺凸顯和平的重要?

走進狹長展區深處,有一座佛陀說法像,低揚的梵音,緩緩傳來巴利文的三皈依。

Buddha? sara?a? gacch?mi

我皈依佛

Dhamma? sara?a? gacch?mi

我皈依法

Sa?gha? sara?a? gacch?mi

我皈依僧

望著清淨莊嚴的佛像,身心頓感清涼,與外頭悶熱臭穢的世界相比,哪個才是印度?我不禁又問:「佛陀為什麼選擇在印度證悟?」

當初也有弟子如是問佛陀,佛陀靜默不語,只將手上錫杖往地上一振,大地頓成淨土──你們看到的是汙濁穢土,在我心裡都是淨土!

《心經》:「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凡夫如我,在汙穢的恆河畔,恆河是恆河、我是我;即使來到清淨莊嚴的佛像前,佛是佛,我依然是我。

(摘自《行腳印度》,香海文化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