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做佛門棟梁 社會清流

文/永光輯錄 圖/人間社 |2014.06.01
1528觀看次
字級
在佛教裡稱世間法為有漏法,因為在這個世間上,儘管我們享盡榮華富貴,親眷恩愛不渝,如果沒有佛法作為生活的指南,終究是貪欲瞋恨、愚痴邪見。因此佛光人處世之道,必須以佛法來引導世法。
永光法師
妙嚴法師
滿穆法師
永文法師
堅寬法師
依來法師

有德之士在危急存亡之際,往往輕財利、重仁義,星雲大師期許佛光人在待人接物時,應在輕重得失之間,做一個正確的選擇。於《怎樣做個佛光人》第七講中提出四點意見:

以佛法為重

以世法為輕

培養堅固道心

在佛教裡稱世間法為有漏法,因為在這個世間上,儘管我們享盡榮華富貴,親眷恩愛不渝,如果沒有佛法作為生活的指南,終究是貪欲瞋恨、愚痴邪見。因此佛光人處世之道,必須以佛法來引導世法。

我們必須確實認知五戒十善、因緣果報、慈悲喜捨、六度四攝……這許多佛法都是救世的良藥針砭,是解脫的不二法門。

大師指導我們每天問自己,當世俗上的喜好與學佛有所相悖時,我是否能以弘法利生為重﹖面對名聞利養的誘惑,我是否能守道不動搖﹖當佛法被人攻訐批評的時候,我是否奮力護法衛教﹖果能如此,我們就是以佛法為重了,應如此,自我培養堅固的道心。

以道情為重

以俗情為輕

圓融取捨的智慧

人,是有情的眾生,無法抽離感情而生活,如果人沒有了感情,就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涵條件。但是感情有世俗的感情,信仰的感情;感情有占有的感情,奉獻的感情;感情有小兒女的私情,更有對眾生的大愛。

宗教的信仰,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感情。真正的信仰,是心甘情願的奉獻,是至高無上的犧牲,是立足在比世俗的感情更高超的層次上面。

所謂「俗情淡一分,道念才能增長一分」。俗念凡情深重的人,容易陷於愛河欲海之中,迷失自己的慧命,有負十方的信施與常住的栽培。希望大家在俗情與道情之間,都能有圓融智慧的取捨。

以實踐為重

以空談為輕

上報四恩下濟三途

佛教之所以衰微的主要原因,在於教界人士只知空談高論,反而使教義中利益眾生的方法漸漸被人忽略淡忘。

今日,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佛光山開山近五十年來,沒有一個閒人。」佛光山每一個分子,讀書、修行、弘法、度眾,甚至一個人身兼數職,忙碌於利生的工作。每一樁佛教事業,都在千辛萬難下建設起來。

所謂「說一丈,不如行一尺」,盼望佛光山的後輩佛子們,也能發揚前人身體力行的精神,寧可做一個苦苦惱惱的小兵小卒,也不要做一個空腹高心、不切實際的聰明人。上報四恩,下濟三途,才是佛光人對佛法的實踐。

以是非為重

以利害為輕

傳承實事求是

目前的社會之所以亂象叢生,就是因為有太多人唯利是圖,凡是不利於我的,儘管有利於社會國家,合乎公理正義,也不肯犧牲一點。

凡我佛光人要以事理為重,只要是合理的,儘管對自己不利,也要贊同支持;只要是不合理的,縱使對我如何有利,萬死也不能苟同。一個人能夠把是非看得比利害重要,這個人就有人格;一個團體的每一分子,都能把合理善惡置於個人得失之上,這個團體就有前途。

佛光山的文教事業雖然年年虧損,仍然不惜投注大量的財力心血,因為我們不計個己的利益,心念所繫者,乃佛教的前途與眾生的慧命。實事求是的精神乃我佛光人宗風所在,要努力延續這傳統於千秋萬世。

所以大師以這四點,期許全體佛光人都能做社會的清流砥柱,成為佛門的龍象棟梁。

一、佛光人以佛法為重,

以世法為輕

二、佛光人以道情為重,

以俗情為輕

三、佛光人以實踐為重,

以空談為輕

四、佛光人以是非為重,

以利害為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