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報導】中國大陸首間「貝葉經研究所」日前在西藏拉薩市成立,致力貝葉經的發掘、搶救、整理與翻譯。數千年前,僧人書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文,被認為是最接近釋迦牟尼原始教義的「佛教原典」,而西藏是全球保存貝葉經最多之處;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貝葉經古寫本,不乏孤本、善本、珍本。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副院長、貝葉經研究所所長仲布次仁多傑表示,貝葉經源於古印度。造紙技術尚未傳入印度之前,印度人用貝多羅樹葉子書寫,佛教徒也用貝葉書寫佛教經典、描繪佛像,故名貝葉經。
貝葉經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以「齋雜」和「瓦都」兩種文字書寫,有些以針刺,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語言文字、佛學、藏學、佛教歷史、佛教繪畫、古印度文化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資料。
為加強貝葉經的保護與研究,自二○○六年起,中國政府啟動最大規模的西藏梵文貝葉經普查,發現有近六萬葉、約十二萬面、一千多函(種)的貝葉經存世,主要成書於西元八至十四世紀之間,大部分為梵文寫本。少量藏文貝葉經散布於西藏博物館、布達拉宮等。貝葉經研究所還計畫派專家深入西藏農牧區考察,以蒐集散落在寺院、民家的貝葉經。
西藏貝葉經保護專家巴桑羅布說,西藏氣候乾燥,傳統的包經布加護經板的保護方法,以及民眾普遍的保護意識,因此在西藏發現的貝葉經都保存完好。
目前,西藏已編撰《西藏自治區珍藏貝葉經影印大全》六十一冊、《西藏自治區珍藏貝葉經總目錄》四冊、《貝葉經保護方案與實施辦法》,以加強文物保護,傳承貝葉經的文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