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之友代執行長李希昌指出,台灣的高齡照護已到關鍵期,可惜的是欠缺整體規畫。
預計在民國一○五年上路的《長照保險法》,目前傾向全民強制納保,雇主、個人、政府各負擔六比三比一。依規畫,政府要在民國一○五年前完成長照人力培訓,完備長照資訊系統,但目前各界對立法方向仍有很多異見。
行政院及衛福部傾向長照保險比照全民健保,全民強制納保,從零歲開始納保;但有些團體主張,既然是長期照護的保險,目的是照顧老年失能人口,納保年齡可仿日本,從四十歲起算,以減輕年輕人的負擔。但也有官員認為四十歲以下也有失能人口,若強制納保人數範圍愈少,保費愈高,需納保對象負擔更沈重。兩種說法利弊互見,仍有待與各界團體溝通。
不管強制納保的範圍如何,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代執行長李希昌認為,市場的衝擊是避免不了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都會始搶食這塊大餅,這時,老人長照問題的城鄉差距,也會開始拉鋸。
正如同當年健保在不成熟階段就上路,跛腳上路的結果,問題一一產生;但如果遲遲不上路,問題也不會更少。政府的預算已經快撐不住長照這一塊,逐年砍預算的結果,造成長照機構不敢推出很多服務。
外勞來台 只能治標
李希昌認為,若長照保險上路後比照健保,由社會共同負擔這個問題,加上之前摸索的經驗,應該會比目前的情勢好一些。比起健保,由於醫療體系發展的時間很長,比較有專業審查的制度,不過長照的歷史不長,一旦開放保險,一定要重新建立評估制度。
李希昌指出,台灣的高齡照護已來到關鍵期,相較於日本,台灣的可惜之處,就是欠缺整體規畫。日本一直堅持不開放外勞,所以他們的保險制度發展得較為完整。台灣開放外勞來台,對於長照問題只能治標,而沒有相對的規範。
政府要大家把外勞當家人,因為家人就是你家的事,不是政府的事;但外勞真的能勝任餵藥、插管等專業照護嗎?台灣的外勞問題,有很多仍需被討論。
李希昌指出,目前台灣的老人長照完全是福利服務,非營利組織和財團法人才可以做;一旦企業界介入,所有的長照就會產業化,就像日本,可能會發展出專門的接送公司或洗澡公司,只要有人願意接受你的服務,保險就會給付。如此一來,市場會蓬勃發展,長照會走向多角化、精緻化。台灣也想跟進日本,但其中還有很多問題,很多服務也未到位。李希昌說:「例如偏鄉人口,他們一樣要繳保費,但相對的服務未到位,就會質疑為什麼要繳?同時政府要克服的,還有開放後所面臨的商業惡性競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