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一期稻作收成時,屏東縣大明國小鳳明分班的小朋友體驗收割。圖/朱玉璽提供
【本報屏東訊】穿著媽媽的收割服,屏東縣大明國小的老師朱玉璽今天「很農民」,一早就帶著小朋友到田裡割稻,師生不止體驗汗水,今年他還嘗試發起「認穀」,以行動支持農民不用農藥,走一條不一樣的食農教育路。
「一股2000元,目標50股,但不要使用農藥」,今年初,朱玉璽和社區裡的農民商量,想找一群「穀東」支持農民疼惜大地,雙方約定,由農民提供6分田配合不用藥,並開放認穀,而每一穀東在收成時則可以換取30斤的白米或糙米。
朱玉璽說,這項認穀僅在初嘗試,雖然目前只募到30股,但因為第一季的收成比預期還要好,稻子品質也不錯,農民還準備優惠穀東,每一股提高到40斤白米,另外也提供一般民眾零購,「只要更多的穀東支持,相信農民會更有信心的」。
最特別的是,這6分田不止開放認股,農民還開放一部分農田,讓大明國小鳳明分班的小朋友響應農糧署的食農教育活動,從插秧開始,老師就帶著小朋友實際「巡田」,先是學插秧、除草,今天再實際體驗割稻。
推手之一的老師朱玉璽,今天則是完全農民的打扮,不但穿起媽媽的割稻服,加入割稻、打穀的行列,再看到社區家長、老師及學生組成的「跨世代割稻班」,還一起吃起了「割稻飯」,他說彷彿看到了農村的傳承,連土地的芬芳都一併教給了下一代。
而收割後打下來的稻穀就曬在學校的籃球場上,籃球場成了曬穀場,讓小朋友更期待白米的出現,朱玉璽說,只經太陽曬乾後去殼,就是最純正的「大明日光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