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羅智華礁溪報導】佛光大學創辦人星雲大師昨天在佛光大學雲起樓國際會議廳,以「青年學習與成長之路」為題進行講座,由校長翁政義擔任主席、教授翁玲玲擔任提問人,共有數百名師生到場聆聽。深入淺出的智慧話語,讓師生獲益良多。以下是這場講座精華內容的現場紀錄。
翁玲玲:根據國科會和教育部委託的一項調查結果,大一學生最希望得到的課外經驗是「交許多朋友」,五成以上的學生希望「談戀愛」,可是想要多讀中外名著的人只有二成。就這個現象,我們想請教大師幾個問題。大師弘法足跡遍及世界,要說交朋友,您可能是全世界朋友最多的人了,是否請大師與我們分享您交朋友經驗。
星雲大師: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對方品行優良,都可以作朋友。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自有黃金屋;調查結果表示許多大學生都想談戀愛和交朋友。其實只要把書讀好了,就不怕沒有顏如玉、沒有知心人,我這輩子雖沒進過學校讀過書,但我這一生都愛讀書,即使已經八十歲了,還是手不釋卷。
翁玲玲:呂副總統最近發表了新書「世界之女」,表示當年為了學業放棄愛情。請問大師當我們面對學業與感情產生衝突時,應該如何來面對或處理?
大師:呂副總統為讀書放下愛情,而我也為了出家放下許多東西。「愛」有廣義與狹義,我雖然不能像一般人談戀愛,但對「愛」卻有更深刻的體會。我可以愛佛陀、愛佛教,這就是我的「最愛」,佛陀就在我的心中。
我也愛國家、愛社會、愛讀書,就像佛光山的國際佛光會,就是用愛心奉獻全世界。因此我鼓勵每個人要擁有精神生活、藝術生活、信仰生活、懂得愛自己也愛別人。
從書中學習做人的道理
人生自我成長自我昇華
翁玲玲:請問大師對讀書與做人的看法?讀什麼書真能影響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嗎?
大師:我有一個徒弟,台大畢業後、我送他到國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學位拿到後,徒弟問我來接下來要學什麼?我告訴他「要學做人」,因為學做人比讀書還重要,學做人要一輩子學到老。要學習吃虧、學習忍耐,以及從書中學習做人處事道理。我第一本讀的書就是「精忠岳傳」。從書中學習歷史人物精神,因此「把人做好」才是我們讀書最重要目的。
翁玲玲:您在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時提到,您十二歲出家的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可以讀書,但是在四十六歲那年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日本大正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您卻放棄了。請教大師「讀書」的真義何在?
大師:我十二歲出家就是為了可以上學讀書。人活著這一生都要靠自己,要靠自己就必須要靠學問、靠讀書。一路走來,儘管沒拿到博士學位,但我卻得到許多大學頒發給我的十個榮譽博士學位。因此如何從人生中學習自我成長、自我昇華,才是「讀書」真義。
翁政義:我認為大師的成就早已超過博士。拿我個人來說,隨著年紀愈長,我愈發覺多元閱讀的重要性,因此這些年來我讀很多不同領域的書。我一直很鼓勵年輕學子多讀偉人傳記與中外名著;我鼓勵學人文的同學,要熱中探索自然科學,學科學的同學要喜愛人文,培養更多元學識。我也鼓勵大家邊讀書邊做筆記,把精華內容記錄下來。
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業
懂得轉迷為悟轉苦為樂
翁玲玲:請問大師,當我們身處困境時,要如何發揮潛能,增加自己的能量,來面對恐懼與不安?
大師:我認為人生應要有擔當、要經過挫折,因為經過挫折會讓自己更勇敢。凡事要多為別人想,不要為自己想;多為別人想可以讓自己慈悲無私。我在世界各地蓋了兩百多所寺院,但我從沒想過要為自己蓋間房子來住。對我來說,功德主與信眾就像是我的老師,讓我學習如何做人做事,學習如何弘法傳道。在我心裡,功德主與信眾義工就是佛光山的「頭家」、「老闆」,因為有他們的發心奉獻、無私付出,才能成就佛光山弘法志業。
翁玲玲:近年來,年輕人罹患憂鬱症有漸漸嚴重趨勢。這些跟年輕人碰到問題或挫折時不知道怎麼「轉」,是否有關係?請大師開示。
大師:「轉」是很重要的心念,「轉」可以幫助我們勇敢跨越難關。在大自然裡,就連一株小草也很有生命力,只要有點小縫隙,就冒出頭發芽。這種「堅強活下去」的毅力就是「轉」很重要的真諦。作為一個人,應該要以出世的思想來做入世的事。人生路上,我們要懂得「轉迷為悟」、「轉苦為樂」,而不是一味鑽牛角尖。
翁玲玲:從大師對生活美學素養,如書法、詩文造詣以及同體大悲心懷,大師是感情豐富的人,可是佛門戒律又是理性要求。請問大師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大師:佛光山有一千多位徒眾,為何他們願意跟隨我出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尊重」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與興趣,我尊重徒眾的喜好,也尊重他們不同的差異性。因此「尊重」也是很重要的人生學問。
翁玲玲:生涯規畫對同學們而言,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請教大師,面對漫長的人生,我們應該如何使生命多彩多姿?進而對社會有所貢獻?
大師:年輕學子可以談戀愛,但不宜太早,等心智成熟些再談戀愛,感情問題會處理得比較好。一個人如果情感太豐富,要懂得克制,如果太過理智,則要懂得「隨緣」。我把自己的人生分成好幾個十歲人生,像一至十歲是「成長人生」、十歲至二十歲是「學習人生」、二十歲至三十歲是「參學人生」、三十歲至四十歲是「文學人生」、四十歲至五十歲是「歷史人生」;五十歲至六十歲是「哲學人生」,六十歲至七十歲是「倫理人生」。七十歲至八十歲是「佛學人生」。一路走來,我一生都是為佛教,也因佛教而讓我有了不同人生。
翁政義:生涯中有些東西是可以規畫的,像考研究所、出國留學,但有些東西卻無法規畫。一路走來,我經歷學術與公部門的職務,當中有很多都不是我自己事先規畫的。但無論如何,我都勉勵自己也勉勵學子,要腳踏實地,因為只要盡力做好分內之事,機會總有一日到來。
以無為有 義正道慈
對佛光學子最大期望
發問學生:創建大學是很辛苦的事,能否請大師分享如何讓一間大學從無到有,以及對佛光大學未來期許?
大師:「以無為有」一直是我的觀念,就像創建佛光大學,當時我提倡「百萬人興學」,只要每個人每個月捐一百塊,有很多人要一次捐很多錢給我,但我都不要。原因何在?因為我想透過「百萬人興學」來教導大家發心奉獻精神,只要有發心就會有成就。佛光大學能有今日,要感謝百萬人興學。人懂得感恩,才是富有的人生。因此我希望佛光師生都能懂得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
發問學生:「義正道慈」是佛光大學校訓,能不能請大師解釋校訓意涵?
大師:「義」就是要講義氣,要懂得情義。「正」就是處世能正派待人。「道」就是勉勵大家要接觸「道」,因為有道才能幫助一個人成長。「慈」就是慈悲,人生在世,一定要懂得慈悲。這是校訓的真義,以「義正道慈」做為處世根本信念,也是我對佛光學子最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