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一九七○年代,台灣社會急遽轉型,文化資產瀕臨滅絕的處境。許常惠教授號召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與社會人士,呼籲搶救民俗藝術;一九七九年成立「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並揭櫫宗旨:「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之精湛技藝,以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充實精神生活。」大家努力「挖掘人文資源,整合民俗藝術」,逐步開出包括宗教、傳統建築、表演藝術、工藝美術、飲食與休閒等六個面向。
民俗藝術乃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我們長期調查、研究、保存、推廣,甚至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在在證明其底蘊的豐饒多元,也指出與現代生活的共時性意義,更詮釋了「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這個嚴肅的命題。
為了讓國人分享民俗之美,認識民俗藝術內涵,基金會曾積極策畫學術研討會、重現重要節慶內涵、古蹟的盛會、民俗工藝展覽、典藏民藝大師與民俗藝術研習等相關活動,以喚醒大家對文化的記憶與土地的認同。二○一二年,基金會首次舉辦「大家藝起來—民藝講座」,課程概括風俗、信仰、古蹟、工藝、戲曲、音樂等專題,邀請專家和保存推廣者擔任講師,期程半年,以情境薰習,趣味又互動的教學模式,循序漸進,引領學員一窺民俗底蘊,提升民俗藝術的鑑賞力。
二○一三年,基金會再次整合社會、文化、藝術、教育等資源,辦理「大家藝起來—民藝學堂」,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講師,課程包括六大子題,即:原民文化、戲曲演藝、宗教信仰、古蹟建築、傳統音樂與歲時節慶,並透過暢談文化、賞玩藝術與品味生活,讓學員於半年學程獲得正確的導引,認識民俗藝術的真相。
二○一四年,為深化「大家藝起來」的專題面向,我們貼近現實,改以民俗與生活的角度進行探索,課程依物質與精神生活層面設計六個專題,來呈現特色與學習目標,內容包括:一、民俗飲食,聚焦於傳承百年的台菜與糕餅,品味真正的台灣味;二、衣飾工藝,分析原住民與漢族精湛的衣飾工藝之美,藉以啟發文創的新思維;三、傳統住宅,鎖定閩南與日式的住屋建築,追蹤其營造智慧;四、行動生活,分別從移民/港埠、殖民/運輸的角度,探討台北城昔今的生活、社會、經濟與文教的特徵;五、育教文化,從活版印刷、諺語探索文化傳承以及生命禮俗與教養觀念;六、常民娛樂,安排念歌竹藝童玩的展演,領略傳統的常民文化藝術。
為活潑課程,除了直接授課(講座),也設計接觸性的學習(參訪、體驗),安排授課的地點為:紀州庵文學森林、郭元益糕餅博物館、凱達格蘭文化館、青田七六、蘆洲李宅古蹟、小藝埕—思劇場、糖?文化觀光園區、台北書院、大稻埕戲苑與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期能結合地緣,發揮境教的效果。
三十六年來,基金會立足台灣社會,把握民俗藝術脈搏,投入搶救工作,開風氣進行田調、研究,累積相當深厚的資源,並透過系列活動,帶領大眾領略多采多姿的民俗世界,以充實心靈,提升生活素質。持續三年的「大家藝起來」,就是最好的例證;這毋寧說明了一件事實,文化需要有系統的累積,才能開出亮麗的文化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