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作的夢想】 一樣是木工燈籠成就不同夢想

文與圖/妙勳 |2014.05.18
2555觀看次
字級
看到一個個作品,心中是怎樣的覺受? 真正的覺受是「享受製作的過程」。 做好一個再做另一個,猶如新生命的開始。 珍惜每一個因緣, 做好了,高高掛上, 無論是掛在寺院佛堂、地神祠廟、家中廳堂……… 希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盞明燈。
四串紅燈籠,照亮花蓮月光寺佛堂。
掛在銀行大門走廊的木製大燈籠。
棄醫從事木工的林志遠,正專注工作。
一樣是木工燈籠成就不同夢想
一樣是木工燈籠成就不同夢想

記得……因為喜歡

醫生林志遠從小就告訴媽媽長大要做木工

長大後看到國外對任何藝術都很尊重

——尊重專家及作品

更立定做木工的夢想——

捨棄骨科醫生的高薪

來到花蓮的偏鄉壽豐

當車子開進僻靜的花東縱谷,就愛上這個地方,這兒的環境是如此優美!於是乎,僅僅三次往返高雄與花蓮,林志遠就與妻子徐孟玲決定移居東部。

林志遠當初在高雄是一位骨科醫生,在為病患開刀及術後的療程中,心頭總無法放下病床上的患者,整日提心吊膽,連假日在家或出遊亦是。

也許是責任感太重、壓力太大吧,他慢慢發現自己不快樂了,日子過得相當抑鬱沉重。

搬到壽豐後,他才印證了佛法所說的:「空中生妙有」的真義。放下並不表示失去,空掉一些東西後,就多了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找到自己,也填滿自在愉悅的自心,反而在「空」裡,能量源源不絕。

林志遠成了素人手工燈籠師,妻子也一變為手工皂達人,受到當地鄉民的歡迎及信賴,並被壽豐農會家政班及社區協會聘為講師開班授課。

而當初夫妻兩人來到這個地方,目的也是要給自己的小孩學習基本技能,過著與祖輩們一樣踏實的生活,在單純、安定的鄉村好好過日子,增進人生的價值。現在,一切都實現了。

在木工領域裡

選擇燈籠的因緣

因為家中的客廳天花板有一凹處,徐孟玲苦思如何在此處增添個東西,心血來潮想到︰何不讓先生用木頭來作燈籠,吊掛起來正好。

於是林志遠在妻子的提議下,開啟了製作燈籠的契機。這小鎮沒專家,只好買書來研究,每天在撕下來的日曆紙背面畫設計圖,無師自通做了一組燈籠,雖然技巧沒那麼好,終究是處女作,便一直掛在客廳。而自小立志為木工的夢想於焉慢慢成型,更何況燈籠帶來光明,多好!

製作過程,最須專注

與當骨科醫生一樣,木工也需要用到刀子、鐵鎚、鋸子、螺絲等道具,雖然大小、構造、利鈍差距很大,但當下念頭都要「非常專注」卻是相同的。林志遠說:「醫生開刀『專注』,是為病人生命著想,病人的生命就掌握在手中,不得稍有差錯;木工製作『專注』,是保護自己的安全,因為一個妄念起,就會傷到手甚至臉部及眼睛,畢竟木片及木屑是不長眼睛的。」

說到此,一旁泡茶的妻子附和地說︰「我也是耶!打皂時要專心,才打得出『法洗』!嗯,為何是『法洗』呢?因為要洗得愉悅啊!而且也給自己的小孩用,洗得清涼及無邪哩!如果我不夠專注,那一鍋皂即失敗。」

燈籠高掛 心滿意足

燈籠的大小不一,木頭本身是硬的,如何製造彎度並固定之,很有困難度;又如何讓燈籠的經緯度距離及拉線穩固耐久,更須深思熟慮。

林志遠感性地說:「依著燈籠大小安裝燈泡或燈管,讓這一盞燈在夜晚展現嫵媚,給人明亮、安全、溫馨及指引, 我心滿意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