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對我形喻自己為業報現前,早就不以為然,同時並提示我,這對其他病友是大不敬。
最近又有朋友跟我說,何不把業障視為示現,「示現」二字,我承受不起,不過我倒想充當一件「教具」,使看到我或聽到我的人,感覺到他們都很幸福。
我已遷入「祈翔病房」,這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在忠孝院區,為漸凍人新闢的專屬病房,經重行規畫整修,除了政府的經費外,並得到民間關懷弱勢社團及個人的捐輸,事屬創舉,深受各界好評,也成為國內外有關單位競相觀摩的對象。
感謝院方安排,給予我接受各方送暖解凍的盛情,聽了許多鼓勵的話,看了許多熱忱關愛的眼神,不爭氣的我,只有癱躺在床,想以微笑來回應他們的美意,但有時又笑不出來,對乘興而來的訪客,非常失禮。
然而有些朋友,自己來了之後,又帶朋友甚至子女一起來。
承關懷鼓勵:「辛苦啦!」如我體力能支持,透過注音板我會說:「在感恩中過日子很快樂」,樂在無論順逆都給予我歷事練心的機會。
有的老友問我:「當下的心情如何?」我說:「像布袋戲的布偶,」老友會錯了意,以為我是任人擺佈,其實我的意思是:布偶非經人耍,不能維妙維肖的活起來。
為了答謝周大觀文教基金會,頒發「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給我,我也贈書給該會,原意由該會義賣,充作活動經費,但創辦人周進華先生,一向關切偏遠地區教育,乃決定捐給南澳中學。
南澳是蘇花公路間的一個山鄉,背山面海,為原住民聚集之地,基督教早年就開始在那裡佈道,所以當地居民大多是基督徒,而我的文稿有些受佛教影響,對南澳地區讀者,可能算是另類嘗試。
其實任何宗教,無不祈求民生樂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基督教的「神愛世人」,與佛教的「眾生離苦得樂」,只是說法不同。
星雲大師在講道時曾說:「人總是要有信仰,即便是土地公也好」,有了信仰,才不會作出傷天害理的事,才知道人在作,天在看的道理。
多元文化是近代潮流,講的是包容、共生。
南澳中學為《我見過一棵大樹》,舉辦讀後感徵文,優勝者三人,兩女一男,在校長吳玲梅、教務主任、輔導主任率領,與「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執行長趙翠慧、副執行長孫心怡陪同下來看我,聽三位同學的談話,語多溢美。
隔天吳校長又來訪,說三位同學回校後,向全校師生報告此行感受,他們說:看到我,任何事不能再說辛苦了。(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