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總綱出爐,教育部調降國語文時數,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呼籲,回復原先時數,千萬別讓中文折喪殆盡,連在大學教授英文的著名詩人余光中也參與連署陳情,反對減少國語文時數。
台灣是中文的堡壘,星、日、韓、美都將中文列入必修科,而我國教育部不該逆道而行。外籍人士到台灣學習,就因為還保留正體字和中華文化,一旦被連根拔起,就失去研究和誇耀的地方了。
教育部的說法是,二十四學分沒減少,只是四學分改為選修。問題是,既然不是必修,除非學生有興趣,否則依照人性,就會選修「營養」好過關的科目,必不會自討苦吃,選讀「之乎者也」的古文。
目前學子的中文程度普遍低落,「拿筆重過鋤頭」。網路新世代,火星文、表情符號充斥,方塊字幾乎毀在這一代的手上。加上媒體的傳播,「進行一個動作」成了口頭語,名詞動詞分不清,冗字贅詞成串,都是無知的中文用法。
另外像「所謂的」和「部分」的用法,如「把所謂的水,倒在所謂的水桶裡」、「做到了一個努力的部分」、「整個的一個」、「你不了解我的明白」等,語焉不詳不知所云,年輕一代受到渲染,莫怪中文程度「向下沉淪」。
作家張曉風引用客家俗諺:「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說明文化的重要性,和對語言的堅持。俗話說「要毀掉一個國家,就毀了它的文化」,文化是國家之母,文化不存,這個國家等於完了。
學生語文表達能力愈來愈差,書寫能力日漸低落,這是中文的隱憂,教育部是否察覺?希望教育部懸崖勒馬,若無法增加時數,至少維持原有制度,別讓中華文化產生斷層了。
陳樹人(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