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選》星雲八十封人感言

裴勇(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2006.12.31
769觀看次
字級

以退為進 蓄勢待發

無論去高雄佛光山,還是到佛光山各個海外道場參訪,總會看到這幅對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這是星雲大師和佛光山廣大弘法事業的真實寫照,趙樸老曾以「富有恒沙界,貴為天人師」的詩句贈送大師,稱他是世界上最富貴的人。「揚州明月照英才」,就弘揚中華佛教而言,可謂「古有揚州先賢鑑真,今有揚州高僧星雲」。鑑真大師是「六次終成東渡願,一帆競遂扶桑緣;奈良興建招提寺,佛日宏輝瀛海天」,而星雲大師則是「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 

的確,佛光山開山四十年來,星雲大師以他的深悲弘願、般若智慧和勇猛精進,帶領佛光人實踐人間佛教,實現了將中華佛教和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創舉,他所成功推動的中國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國際化事業,將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可圈可點的一頁。 

林清玄先生曾將他給星雲大師所寫的傳記定名為「浩瀚星雲」,佛光事業之所以浩瀚,大師之所以成其大,乃是他心懷遠大、事業廣大、有容乃大。正值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星雲華誕八十之年,大師宣布「封人」,即從明年開始不再從事各種公眾活動,引退為一個以清修安養為主的雲水禪僧。

星雲大師曾在一九八五年宣布「退位」;曾在一九九七年根據佛光山發展情況宣布「封山」,然而,星雲大師的每一個後退和閉關,都有後來更大的前進和開展,大師總是以退為進,蓄勢待發。退位後創立了國際佛光會,封山後帶來了教團的休養生息,重整資源以及弘法方向的轉移。而今,大師宣布「封人」,是在全面推出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之後。

尊重傳統 與時俱進 

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的畢生職志,他以既尊重傳統又與時俱進的精神,提倡傳統與現代之融和,特重佛教管理制度的創新。他創辦的佛教事業融入生活,貼近社會,走出山林,在都市大放異彩;走向世界,在全球遍地開花。可以說,在他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初步實現了當年太虛大師所倡導卻未有因緣實現的佛教三大革命││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的理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

就教理而言,星雲模式的最大特點在於導正、歸正,即把人間佛教教義教理的闡釋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回歸到佛法的真實義。在人人爭論誰是人間佛教創立者之時,他把人間佛教的本意回歸到佛陀創教的最初,使人們看到了人間佛教並非某人之標新立異,實乃撥亂反正、正法重輝的希望。另一種形式的導歸就是力促分散的佛教回歸到整體的佛教,爭訟的佛教回歸到融合的佛教。因為佛教最初就是沒有派別,本來不在在門戶之見。

為此,星雲模式除了提倡中國佛教八宗兼弘,而且主張南北傳佛教融合、大小乘融合、顯密融合、僧俗融合。因為有了和諧才能擁有一切。

就教產革命而言,星雲模式建立了寺廟僧團的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和現代經濟、財務運作制度。而最重要的是,就教制而言,星雲模式在傳統僧團「六和敬」的基礎上,成功地進行了創造性的現代化轉換。星雲大師曾指出:「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制度,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帶動佛教的復興。」僧制改革乃近現代社會發展對中國佛教改革提出的一項最基本要求,改革傳統僧眾及寺院制度,建立適應現代社會轉型而產生的新型僧伽制度,實現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新僧伽制度,是佛教在現代社會得以延續和健康發展的根本,因此成為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佛教三大革命中最核心的任務。

博採眾長 建立制度

星雲模式成功地在佛光山建立了僧團立法制度、宗務委員會制度、本山和別分院制度、一個師承制度、教育劃分改革制度、教士師姑制度、職務輪調制度、序列等級制度、檀講師制度、功德主制度、佛光會信徒弘法制度、佛教青年團、佛教童軍制度、出家人父母和有貢獻的信徒安老制度等,一系列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新型佛教教團管理辦法。星雲模式擅於比較古今中外,努力博採眾長,比如:宗務委員會制度採用了現代企業法人組織的董事會制度、本山和別分院制度借鑑日本佛教僧團的體制、職務輪調制度仿照軍隊人事調動方式、青年團以及童軍團學習西方基督教的做法等等。

可以說,佛教在古代印度傳播,有佛說戒律為根本;佛教在古代中國繁盛,有適合在封建社會存續的百丈清規為基礎;佛教在當代中國重振,出現了適合在現代工商和資訊社會發展的,被稱做「星雲模式」佛教教制度範式。

四十不惑 八十自在

星雲八十儘管「封人」,然而他卻永不封願、封心,因為他是「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這是一種無窮之願、不繫之心。趙樸老曾說,他一生最敬重星雲大師有二個原因:一是大師是孝子;二是沒有人像大師一樣,能把佛教的事業遍及全世界五大洲。可謂「慈光照三界,大教報四恩」、「大孝終身慕父母,深悲歷劫利群生;西來祖意云何似?無盡天涯赤子心。」(趙樸老贈星雲大師詩)

大師是一位真性情的人,他少小離家,至今鄉音未改,赤子之心不移。多年來他不顧年高體弱,為法忘軀,奔走於兩岸之間,盡可能地為兩岸融合多做努力。大師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在促進兩岸交流方面,大師提出兩岸要以佛教為緣,以融合為本。這些年來,大師以兩岸一脈相承的佛教為緣,會同其他台灣佛教界高僧大德,與大陸佛教界共襄盛舉,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佛教交流活動。他曾說:「尤其對兩岸的共同合作,禮請佛指舍利來台供全民禮拜供養,期能促進兩岸友誼,早日實踐和平,這是我一生最大的心願。」

從迎請佛指舍利赴台供奉,到海峽兩岸佛樂聯袂展演,從兩岸四地佛教圓桌會議,到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我們總會看到大師高大威儀的身影,總會聽到大師充滿智慧的發言。最令人感動的是,大師在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召開前摔斷三根肋骨,在尚未痊癒的情況下仍然忍痛堅持參加會議,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坐在台上的星雲大師,表情非常嚴峻,那是一種忍痛之狀,這是一位八十歲的老人,他是用毅力在堅持著。令人欣慰的是,大師促進兩岸融合的理想,從無到有,從一小步到一大步,逐步地從可能變為現實,從初始邁向深入。在兩岸眾多高僧大德、有識之的共同努力下,兩岸的佛教已經率先地愈來愈緊密地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成為融合的先機,為兩岸進一步深度融合做出了有益嘗試。

佛教擁有豐富的文化優勢和思想資源,能夠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人間佛教是兩岸佛教界的共同使命和共同事業。佛光山「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宗旨,與趙樸老為大陸佛教界立下的重視佛教人才培育、文化建設、道風建設和服務社會的原則,是完全契合的。台灣佛教在星雲大師的帶領下,先行一步實踐人間佛教,特別是在組織管理制度和社會服務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值得大陸佛教界因地制宜的加以研究借鑑,大陸佛教也有深厚的傳統和優勢,可補台灣佛教之不足。在實踐人間佛教的事業上,兩岸佛教可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升。

八十華嚴,經中之海;八十星雲,理事無礙。星雲大師帶領佛光山走過碩果纍纍的四十年,相信必將堅守成功理念,走向下一個更加輝煌的四十年。正謂: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四十而不惑

八十得自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