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悟道路標 圖╱劉書甫
新與舊,老市場裡的藝術空間。圖╱劉書甫
文╱劉書甫
也無風雨
也無根
台中風和日麗,氣候宜人,既無北部的潮溼陰雨,又不如南部的烈熱。颱風若來,台中總是處變不驚,像聽聞遠方的雷雨,淺望頂上的烏雲。若放颱風假,心裡總想喊一聲「賺到」。台中晴,台中市民也一派隨和、隨興,不善憂愁而人多有情。
天氣晴,日子美,台中市的餐飲風景似乎也因此充滿朝氣與希望,散發創新與創作的原生力。
說起台中代表性之吃,有人提及,台中市匯聚中部各地鄉鎮移民,本無主幹,勉強確認源自老城南屯農村發展的「麻芛」和「大麵?」。日本人來後,南北衡量,揀清代為「台灣城」的台中為據,以京都為藍本於中區建造現代化都市,整治水源,創鈴蘭風華。而今,勉強遊走中區巷弄,聽在地工作者指磚瓦屋舍,回憶日本風情。而日本料理傳奇倒不見太多記憶,就算有,也藏得極深極深。
還有那麼一段台中人記憶裡的日子,這昔日的小京都果真延續為中部地區熱鬧時髦的現代娛樂城,舞廳、俱樂部林立,中華夜市喧騰,幾棟百貨以高密度合作標定娛樂焦點。然而在幾番黑道滋事,掃黑掃黃之行動,道路改向之政策,加上中區接連幾起大火,釀成重大災禍,輔以市民目睹鬼船於天頂沿途載走亡魂的恐怖傳說之後,新興商圈轉而興起,中區一夕沒落,商城變鬼城。
老城、舊城到新城;中區、一中商圈、精城商圈到西屯七期,這個城市的焦距一變再變,那些有幸屹立的老記憶,依舊溫暖,卻總是來不及後繼。城市變化太過快速,讓生活文化不易積累。來不完的新歡,留不住的舊愛,這城一逕地擁抱創新,而任日子老去。
以至於,你去想想台中這城,或乾脆就隨便問問一個台中人,關於這座城市之吃,竟左思右想,鮮能有一致推崇,高舉揚升的城市代表,不若府城遍地小吃,家家有傳業世代的故事,底蘊悠遠,味專義奧。也不若台北城冠蓋雲集,能說上幾許名館宴席之史,昂首論國宴,低頭憶家宴;又能走進幾座圍繞信仰中心而聚,歷史悠久而各自有過仁義情仇的老夜市。
這城,竟讓人感覺一種說不清的「無根性」。
拼貼實作,
融合與創新的根據地
是不是因為無根,所以台中的餐飲這麼具有創意?
從泡沫紅茶行、庭園茶藝館到連鎖外帶手搖茶;從咖啡簡餐、庭園咖啡、大型複合式咖啡館,到連鎖平價咖啡吧;從麻辣鍋到精緻素食,從小吃小食到豪宅大院;有從巷內單純小攤變成創新餐飲集團的,也有一開始便從創意出發,不斷求新求變的夜市小販。春水堂、耕讀園、古典玫瑰園、水舞饌、休閒小站、老樹咖啡、壹咖啡、鼎王麻辣鍋、寬心園、穗科、蜜豆冰、豐仁冰……那麼多名堂,原來創始第一家都源自台中。
創意又創新,不只餐飲人,建築、設計和藝術人,自不會在這般造夢實踐的行列之外。三十年前,白錫旼先生以其建築理想,主持大肚山麓一帶的更新社區造街計畫,打造了現今東海藝術街的「理想國社區」。藝術家邱勤榮、蔡志賢等人,則在西區老市場內開起另類藝廊,使「忠信市場」成為新興藝文革命基地。新創的「范特喜微創文化」則整頓系列老屋,鼓勵青年創業。
當餐飲遇上建築,自然迸發風靡驚心的無限創意。八○年代由美式洋房改建的庭園咖啡,和挪用地中海式設計的庭園餐廳皆是創意一時的餐飲風潮。
另外,許多人都知道,台中什麼都大什麼都不奇怪,咖啡館大、茶藝館大、牛排館大,寵物用品店大、保健醫療用品店大、3C用品店大、家具店本來就大,五金行更是大。吃必複合,店必量販。而餐廳,當然不可能不大,而且要大得浮誇、大得氣派。如今,一條公益路上,逕是「豪宅」規模、裝潢講究的宏大建物,其中,更不乏國內知名建築師操刀設計的作品。這條建築伸展台上,賣的卻幾乎都是價位區區三百左右的親民食物。此情此景,台中是也。
從兼賣塞風咖啡和台式便當的老咖啡館,到以雪克杯製作工夫發酵茶的泡沫茶行;從結合江南庭園的茶藝館,到結合西式洋房與地中海風情的庭園咖啡;從兼賣咖啡、茶飲、簡餐和火鍋的複合式餐飲,到融合在地與異國名堂的創意料理;從逢甲夜市的怪巧創意小食,到餐飲集團重金設計打造出的五感體驗餐廳,這城彷彿沒有傳統的承襲、沒有身世的包袱、沒有什麼深沉不可撼動的基底和框架,而樂於恣意拼貼、混搭、創造,包容度大,不設限,用自己的方式想像出各種過日子的哲學。
台中市,無根性與創造力產生一種互文性,標誌著「台中式」的餐飲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