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是現代著名作家,作品很受歡迎,我們且來看看他的讀書觀:
老舍認為讀書是要開啟自己的選擇機關:「怎樣讀書,在這裡,是個自決的問題,我說我的,沒勉強誰跟我學。」就是說,你以為怎樣讀書更適合自己就那樣讀吧,不必推行一種模式,也無須頒行一種方法。那「活學活用,急用先學,立竿見影」的讀書法名聲雖臭,倒也不必下命令「徹底大掃除」,離了「緊箍咒」,相信並運用它的人還是越來越少啦!
那麼,老舍先生究竟怎樣讀書?他一共說了四種「方法」,其中有一些是作為他那樣的大作家所「特有」的,比方「我不讀自己的書」,咱普通讀書人學不上,學了也沒用;倒是第一和第三的兩種「方法」不妨抄而錄之,學而習之。
先生說:「第一,我讀書沒系統,借著什麼,買著什麼,遇著什麼就讀什麼。不懂的放下,使我糊塗的放下,沒趣味的放下,不客氣」。
又說:「第三……『印象甚佳』便是好書……『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試想,讀一本書要求字字珠璣,行行錦繡,豈不難煞作家哉!如同吃一桌席,其中必然有幾樣是廚師拿手的,也必然有幾樣不怎樣,即使道道菜都做得考究非常,其實也難調眾口,嗜辣者說「不夠刺激」,喜甜的人說「鹹了一點」。
讀書人如果具備這樣一點「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就感謝不盡」的雅趣,不僅會造就寬鬆的、其樂融融的讀書好心情,還可以錘鍊自身的品德與修養。
讀書要雜一點,就像吃東西不可偏食,老舍先生所說的「遇著什麼就讀什麼」,委實是平民化「讀書經」,讀書人差不多都有「條件」做到。既然讀書是知識積累,不妨興趣廣泛些,鑽在一條「胡同」裡畢竟太狹窄了。
是故,老舍先生的「讀書經」不妨用作我們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