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服貿引發的社會爭議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新興的公民新聞平台現場直播,許多人也參與平台留言討論,屬於全民的公共電視卻幾乎缺席。我認為相較於這些平台,公視還可以發揮其功能。
公視可提供服貿的背景資訊。服貿除了屬於經濟與社會議題,也牽涉複雜的國際、國內政治問題。例如該如何監督服貿協議與「九二共識」有關,連帶觸及敏感的兩岸關係與國家定位問題。
朝野兩黨是否該透過「朝野協商」來審查服貿法案,則牽涉了國內政治運作的現況,這些問題都不是單靠直播立法院的現場畫面就可以釐清。
我們認為公視在這次事件有許多表現未盡完美之處,特別是個別節目主持人與內容在敏感時刻做出異動,然而,我們卻認為相較於商業電視台,受到制度規範與資金補助的公視還是較可能發揮公共討論的功能。
例如四月二日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主持人與社運團體成員、政治學者、前立法委員、資深媒體人針對服貿進行各層次討論,這種對話無論在商業媒體或新興的公民平台都是較少見的,這也凸顯了公視具有的「公共領域」價值。
公視集團雖然存在了許多侷限,其中特別嚴重的是因為經費不足造成的營運壓力與公視董事人選的爭議,但在國家內外紛擾的時刻,我們更該關心公視的問題並且給予鼓勵,以期許它進一步發揮正面功能。
丘忠融(台北市
/政大傳播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