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后賣麵繪觀音 學佛不畏苦

林洛瀅 |2014.03.24
3285觀看次
字級
卑南族素人藝術家南群玲順應佛緣創作,圖為〈文殊師利菩薩像〉。圖/記者林洛瀅
卑南族素人藝術家南群玲順應佛緣創作,圖為第一幅佛畫〈南海觀音〉。圖/記者林洛瀅
卑南族素人藝術家南群玲順應佛緣創作。圖/記者林洛瀅

【記者林洛瀅台東報導】走遍歐亞二十幾個國家,經歷西伊、美伊戰火洗禮,各國風情成了卑南族素人藝術家南群玲的創作靈感;未曾拜師學畫,全憑記憶抓住觀音菩薩與佛像神韻。而一趟返台探親之旅,讓她決定順應佛緣,她說:「在五○年代,曾當過歌手,風光一時,但學佛後,生活簡樸,內心感到無限法喜。」

南群玲是首任國大代表、台灣省顧問南志信的外孫女,從小跟隨母親南秀葉學習裁縫、歌唱,曾拜已故寶島歌王洪一峰學習流行歌曲,也向音樂人孫威克、台北市龍山國小音樂老師林景雲學聲樂;民國五十二年,參加《台視》群星會等綜藝節目,因歌聲出眾,被譽為「黑美人高音歌后」。南群玲表示,她與表妹南蘇洛組成「南海雙鳳」到海內外登台,還曾與同期藝人歐陽菲菲、白嘉莉等人在中央酒店同台演出。

移居中東 拜佛慰思鄉情

年紀輕輕就嘗到走紅滋味,但南群玲仍選擇在二十八歲退居歌壇,嫁給從事經貿的先生,南群玲說,因經貿情況不穩定,還要照顧公婆與娘家,於是到台北市西門町的紅包場演唱一多年,也因此看盡人生百態。

一九八五年,南群玲與先生遷往中東約旦經商,在經歷西伊、美伊戰火洗禮後,她靠著拜佛撫慰思鄉情。南群玲表示,曾有人建議,可透過打坐安定身心,於是決定試試。她說,閉上雙眼靜坐,看到觀音菩薩顯相,隨即憑著記憶,以鉛筆畫下第一件佛畫作品〈南海觀音〉;後來陸續創作〈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等畫作。

南群玲說,曾有宗教人士提點她,後半輩子會過修道生活,她當時半信半疑,但佛緣似乎冥冥中註定;一九九七年,她要返台探望母親時,決心學佛,連行囊都未整理,就告別在中東的家人,後來,看到親戚播放台灣靈巖山寺開山方丈妙蓮老和尚的弘法影片,赫然想到,觀音菩薩曾指引她「埔里」二字,不就是皈依妙蓮老和尚之意嗎?

賣麵度日 堅持學佛之路

靈巖山寺皈依典禮舉行七天,朝山禮佛、禪坐等修持,對南群玲都是初體驗。南群玲回憶說,記得當時穿著流行的AB褲朝山,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由於沿路有小石子,膝蓋被磨得破皮流血。她說,表妹與妹妹也皈依佛門,但最後,只剩她堅持修行之路。

南群玲的先生對宗教理解不深,對於她決定留在台灣學佛的想法難以接受,僅提供她回台機票費,不願再給予生活援助。南群玲表示,二年期間,因少了先生金援,只能賣掉台北市的住宅,以積蓄在台東縣家鄉蓋二層樓鐵皮屋與父母同住。為了生活,南群玲說,曾在台東初鹿賣素麵,若賣不到一碗,就靠著卑南族的求生本能,摘野菜過活;而經紀人好友也多次邀請到台北紅包場演唱,但為堅持學佛路,只能婉拒。

誦地藏經 每日跪4小時

南群玲表示,為了堅持學佛,曾經一個月每日跪誦四小時《地藏王菩薩本願經》,遇到不會的字就加註注音。除了誦念佛典,也卸下五吋高跟鞋與華服,不僅個性變溫和,還發心助念與印經。

南群玲強調,學佛十六年,最大的體悟是—「生活少了衣櫥、抽油煙機,仍能隨遇而安;人生沒有十全十美,不能要求別人也要很完美。」很感謝先生包容,最想向丈夫說:「因為有你,我才能成長,你真的是我的菩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