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二十一日凌晨四點多,映入眼簾的是,立法院議事廳國父像下面大大的「占領XX小時」標示,昨天中午進來的時候,那個數字是77,我暗自對自己說「直到數字換成100,我才離開…。」
想一想,都要三十歲了,卻是人生頭一遭,為了某個社會事件,身體力行地參與「社會運動」。更沒想過的是,這三十年來即便「幻想」過多少次進入立法院的情景,最後竟是「爬」著進立法院的。
老實說,讓我走進立法院議事廳的原因,看起來是為了工作,實際上,又有多少動機是為了自己那一份三十年來蠢蠢欲動的心?而決定要進去之前,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父母親擔憂的眼神」。
是啊!我們這一代有多少人是這樣被上一代教育著「不要碰政治」;參加「社會運動」又曾幾何時成了「學壞」的代名詞?為什麼站出來用行動為自己的想法辯護,就是「偏激」的行為?
要怪站出來的都「只是」學生之前,何不先問問自己?
我在現場開始尋找可供採訪的學生代表。我先直接走到台前找「總負責人」表明來意,被轉介到「媒體部門」傳達我們的需求,因為該部門正在開會(決定接下來十二小時的下一步棋怎麼走),又轉往服務台。
順利完成訪談後,我跟同事決定再找一位學生代表來聊聊,這次的活動究竟是如何組織起來的?
「其實也不能算是非常有組織的運作,不同的幾個組織本來就有各自關心的主題,有各自會開的例會;但這次活動一開始後,大家很快各就各位,工作不是用指派的,而是很快就是認領自己比較擅長的領域,有的擅長攻堅、有的擅長網路媒體操作、有的負責物資配送,很快的救護站就設立了…。」
看著我們面前一個個眼神發亮的年輕人,腦海浮現了網路上有人質疑著「學生只是被煽動的」、「他們大多是盲從」、「又有多少人真的看完服貿協議,了解協議內容?」其實對這些言論我充滿疑惑。
我看到的他們,的確有些人可能是盲從,大多數的人可能沒看完服貿協議,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看完又看懂?協議牽扯的產業何其廣泛,如果真的要夠資格的才能抗爭,這樣的數量有用嗎?
但是當他們站出來的同時,也讓自己,甚至身邊更多人開始去了解服貿(我們可以注意一下,身邊是不是有許多人「開始」研讀服貿、了解正反方言論)。
的確,他們看似一群烏合之眾,卻很努力地「試著成熟」;姑不論對環境的管制,場內最常聽到的一個口號是「最高品質~靜~悄~悄~」,在一個平均年齡可能是他們兩倍以上的立委地盤,他們一步一步的穩住陣腳,用行動告訴大家,即便他們做得不盡完美,但是又有誰是一開始就十全十美呢?
我們想要的結果,是不可能「等」出來的。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出來「反服貿」或是「反黑箱」,但是,如果你/妳的立場是站在另一方,一樣可以為自己的論點辯護,同樣可以發起遊行、靜坐讓更多人聽到你的聲音,就是不應該明明滿肚子苦水,卻又選擇悶不吭聲,然後責怪別人幹嘛舉手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