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後母臉,在這種忽冷忽熱的時候,人是最容易感冒的,那昆蟲也會感冒嗎?
其實,昆蟲是變溫動物,主要是藉由外界溫度來決定自己的體溫,所以不像人類一般是由身體來決定最適合的體溫,但昆蟲還是有最適合生存的溫度。
一般而言,多集中於20℃~30℃,所以前陣子寒流一波波來臨時,蟲子都得要躲到避風或溫度變化較小的地方,例如樹縫、樹洞、葉背或土壤縫隙中躲避寒流,好度過凜冽寒冬,除了躲在這些地方外,昆蟲還有其他度過低溫的方式,例如有些甲蟲或蛾類能在冬天下雪的玉山或合歡山上熬過漫漫寒冬,就是因為體內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抗凍蛋白,讓這些昆蟲能在氣溫零下的環境中生存。
抗凍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細胞內的水分因為過低的氣溫變成冰,由於冰密度比水小,所以同樣重量的水變成冰後,體積會變大,而細胞內體積增大的冰會撐破細胞,對於生物而言,細胞被撐破,是致命的。
而近年來冬天氣溫過低、夏天氣溫卻不斷飆高的現象,其實是全球氣候變遷的一部分,氣溫過低或過高,對於生物而言都不是好事,因為死亡率都會提高,但不同種類的生物,對於因氣候變遷而造成死亡率提高的反應卻不盡相同,這件事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說明,第一個是niche(生態棲位),生態棲位這個術語指的是一種生物活在環境中所需要的一切資源。
有些生物所需要的資源比較特別,例如台北市立動物園的貓熊,原產在中國雲南、四川一帶的山區,幾乎只吃竹子,生態學者認為這類生物的「生態棲位比較窄」,但居家周邊四處可見的衛生害蟲,則是只要一點點積水,就能繁衍出大量的後代,生態學者認為,像這類生物的「生態棲位就比較廣」,而氣候變遷造成的各種改變,對於「生態棲位比較窄」的生物族群而言,其實是會造成不良影響,因為生存條件可能隨著氣候變遷而消失,使得這些生態系中的嬌客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因應,自然也就可能影響到牠們的生存情況或族群數量。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