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人民幣傳統保單月底前到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保險局快馬加鞭審核首批送審的八張保單,最快本周內就會核准,讓相關公司開賣。為增加賣相,人民幣傳統保單滿期報酬率也喊到百分之三,跟人民幣存款拚了。
去年二月人民幣金融商品問世以來,人民幣投資型保單賣相最差。雖有高達十五家壽險公司推出人民幣投資型保單,但賣了一年,十五家公司僅銷售出一點八三億人民幣、約九點一五億台幣,與人民幣存款在一年內就衝破兩千億人民幣完全無法相比。
主要原因是可連結投資標的太少,去年陸股表現也不佳,拖累投資型保單報酬率;且對台灣民眾來說,人民幣資產配置多自存款開始,之後才會考慮買保險和基金,保費成長速度因而較慢。
為避免人民幣理財產品長期失衡,保險局去年底同意壽險業可銷售人民幣傳統保單,已有十二家公司送件申請核准。首批送審公司包括國泰、富邦、中壽、新光、三商美邦、中國信託人壽、全球人壽等,若保險局動作快,本周內就能准許相關公司開賣。
為提高賣相,壽險業多推出可提供「滿期金」的人民幣養老險;像全球四年期人民幣養老險,滿期金達保額四倍,中信人壽六年期養老險也有一點六倍滿期金可拿;國泰則推人民幣利變壽險;三商美邦推出市場唯一純保障的人民幣終身壽險。
由於人民幣保單預定利率比台幣保單高,同樣條件下,買人民幣保單會比台幣保單便宜約百分之五,但要「滿期」才有百分之三的報酬率,看似不如人民幣存款。業者認為,保單強調長期資產配置,他就考慮幫小孩買人民幣傳統保單,因應未來工作或求學,可能會用到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