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坤仲
社區關懷,是我和妻退休後的例行活動。
這個月,我們要到中寮鄉的廣福村去。行前,妻突然想到一位新近喪偶又罹患攝護腺癌的親戚,因為一連串的打擊,整個人變得憔悴又沮喪。妻打算邀他同行,轉換心情,再三邀約下,他終於答應了。
我們準備了餅乾、羊羹等食品,到達社區關懷中心,已有四、五十位老人在那裡同樂,量血壓、攀談,或用四色牌做裝垃圾的紙盒。每位老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知道我們帶東西來,更頻頻道謝,「感恩哪!」「多謝啦!」不絕於耳。
這個社區的張理事長本身就是個癲癇患者;帶做紙盒的王小姐,丈夫在十幾年前從事建築工作時不慎摔傷,從此與輪椅為伍,王小姐不離不棄地照顧丈夫,還出來做義工;在廚房煮食的曾小姐,先生則是小腦萎縮症患者,她更發揮博愛精神,將照顧先生的心得分享給更多人。
因為不少老人住家離「中心」頗遠,所以中午都由中心供應午餐,有飯、米粉、麵包等,讓老人們吃過後再回去。由於經費有限,所以這些食材的費用,都由他們三人自掏腰包。
理事長告訴我們,辦這個關懷中心,收穫很大。像一位中風患者,原本手不停發抖,走路不方便,現在卻能穩健地拿著刷子;九十歲的阿婆,原先顯得病懨懨,現在卻生龍活虎,還可以幫忙做家事;八十一歲的李奶奶,由女兒陪著來,來了幾次後,不走了,連女兒都留下來當義工。
隨行的親戚看了,聽了,深受感動,當場把口袋中的幾千元掏出,給他們當買食材的費用,還答應經常來。回程,他還不停地說著:「這麼有意義的事,應該多帶他來參加才對。」
看他不再沮喪,我和妻都很高興,真是意外的收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