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新近所完成的「九十五學年度大專院校學生人數初步統計」,目前在學的大學生人數(包括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已高達九十六萬六千六百二十三人,再加上碩士班(十六萬三千三百九十九人)和博士班研究生(二萬九千八百三十九人),大學以上在學生人數已超過一百一十五萬人。和二十年前台灣經濟正高度成長之際相較,足足成長了四倍。
這是令人可喜的現象,然而我們培養了如此眾多的大學生,失業率卻愈來愈高,造成「畢業即失業」,反而增加社會負擔。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三年,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率為百分之二點三八,到九十四年卻攀升為百分之四點二三。顯然符合民間所流傳「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笑話。
但我們必須呼籲政府,應該正視此問題,就像我們生了孩子,他們的養育問題就是我們無可推卸的責任。國家花費大量資源,培養的高級知識分子卻流浪街頭,真是於心何忍?除了浪費資源,更浪費人才。因此,政府除了要解決「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問題外,更應該培養大學生皆有一技之長,踏入社會不怕找不到工作。
當然,政府也應順應社會需求,適時調整大學科系,使人才適時為社會所用。同時,大學生的觀念也應該改變,為什麼不可以去當理髮師、清道夫、開計程車等職業?日前,電視就報導,一位清華大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生在傳統菜市場賣豬肉,受到顧客歡迎,可見,只要用心,照樣有工作。然而,正本清源,我們的教育政策應該重新認真調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