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高希均
(一)
先和大家分享三個自問自答的問題(1)威權體制與民主社會的差別在那裡?威權體制下,領導決定政策,全力發展經濟,以改善生活來合理化它的威權政治;民主社會中,民間創意及人民投資與消費行為刺激經濟活動,領先公共政策。
(2)二十世紀有一個國家出了二位偉大人物,但理念相左,卻同受尊敬,他們是誰?
二位都是英國人,一位是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中,提倡政府參預的凱因斯,一位是一九八○年代相信民間力量和市場機制的柴契爾夫人;二位相反的政策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中,用得適當,都會富國利民。
(3)大陸有過「五反」,台灣現在也有「五反」,你擔心嗎?
台灣此刻的「五反」是我歸納的名詞:逢「稅」必反、逢「漲」必反、逢「中」必反、逢「核」必反、逢「馬」必反。少數人的強烈反對,利益團體的堅持,媒體的偏執及扭曲,擴大了「負面效應」,全社會都在付出代價。
一九九○年代瀟洒的沈君山教授稱之謂民主陣痛中的「亂中有序」,我此刻是「亂中有懼」。
(二)
試把上面對三個問題的觀察,歸納成一個結論:台灣的民主社會,仍在摸索與錘鍊之中,但已經不斷地出現令人憂心的民粹。在國會亂象中,政府官員變成驚弓之鳥。立委的謾罵、預算的凍結、法案的擱置,使中央政府幾乎陷入無法推動施政的狀態。民間企業與公民力量需要不斷地、勇敢地告訴立法委員,國會要變成社會進步的正向力量。
不久前《遠見》得到文化部頒贈「最佳財經時事雜誌」金鼎獎。我們的自勉是:「台灣前進的動力」。這就是為什麼要不斷地提倡世界觀、大格局、競爭力、開放社會等等重要觀念。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年我們舉辦CSR企業社會責任獎、各縣市施政滿意度評比、服務業大調查、幸福感大調查,以及大篇幅地報導「台灣之光」與「平民英雄」。
(三)
美國的銀行、科技公司、各種產業、電廠、石油公司、自來水廠、甚至於製造武器的兵工廠,全都是民營的,監獄也可以委託民間經營。最好的大學哈佛、耶魯、史丹福全都是私立的。美國甚至沒有教育部。
另一個極端的中國大陸經濟體系,則幾乎完全以國家力量及國營事業,創造了空前的經濟成長率。但是新領導人習近平已經發現這種中央集權體系非改不可,非變不可。
台灣的經濟制度是「混合型」的—政府與民間共同參與資源分配及經濟活動。這裡要對政府的施政原則,做一個原則性建議:凡是民間已經做的、正在做的、做得很好的,政府就不做、少做。政府以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如健保、環保、公共建設。
政府一個重大的自我約束,就是不可以樣樣要管。這即是大家都要政府「鬆綁」的原因。政府要有智慧,選擇性地做,「做」就一定要「做好」。更重要的是:政府與立法部門要重視民間創意、產業發展、輸出市場及兩岸合作,迅速做出各種配合(包括法令的修改)和調整。
企業可以大而賺錢,政府則要小而有效率。當民間在政策思維及作為上領先公部門時,民主社會的基石才真正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