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快樂圖/陳瑞源
存在的方式
記得某個下午,我坐在尼泊爾寺廟的樓梯上。雨季把整個寺廟廣場弄得泥濘不堪,我們在地上鋪磚塊做走道。
一位朋友邊抱怨、邊踏著磚塊走來。當她到了我面前,以一種極為不耐的態度環顧四周,然後說:「真噁心!如果我掉進這些髒水怎麼辦?這個國家什麼都髒!」因為十分了解她,所以我謹慎地點點頭,希望透過無言的同情,能令她舒服些。幾分鐘之後,另一個朋友拉斐爾也來到這個泥濘的廣場前,她一面在磚塊上跳著,嘴裡一面唱著:「跳,跳,跳!」最後踩到乾地上時,還大呼:「真好玩!」她的雙眼發出喜悅的光芒,然後說:「雨季最棒的就是沒有灰塵。」
兩個人,兩種不同看世界的方法;六十億人類,就有六十億個世界。
在一次比較嚴肅的對話中,拉斐爾告訴我,一九八六年她第一次去西藏時,與一位在西藏淪陷後經歷了很大苦難的男士會面。拉斐爾說:「他請我坐在一張板凳上,然後從熱水瓶中倒茶給我。這是他第一次和西方人談話,我們聊得很開心,他真的太討人喜歡了!孩子們一直跑過來,以驚奇的眼光注視我們。」
「他問了我很多問題,然後告訴我,自己被中共囚禁了十二年的故事。為了在扎耶巴山谷(D r a k Y e r p a v a l l e y)建造水庫,囚禁期都在開採石頭。然而這是個完全沒有用的水庫,因為河床幾乎是乾枯的!周圍的朋友一個接著一個,不是餓死就是累死。不論他的故事有多可怕,話語中沒有一絲仇恨,眼裡也沒有一點點憤恨,反而綻放出仁慈的光芒。那晚直至入睡時,我都在想:一個受了這麼多苦的人,為什麼還能看起來這麼快樂?」
灌溉出快樂生活
任何一個擁有內在祥和的人,不會因成功而自我膨脹,也不會因為失敗而氣餒,反而能夠在一種廣大而深邃的寧靜中全然經驗著。因為他知道,經驗只是暫時的,執著也無用。在面對困境、事情變得棘手時,也不會感到重挫,或者陷入憂鬱,因為他的快樂是奠定在堅固的基礎上。
有位了不起的荷蘭女士伊迪.賀樂孫(E t t y H i l l e s u m),曾被關在奧許維茲(A u s c h w i t z)集中營裡。她在死前堅定地說出:「當你擁有內在生活時,你確實不會在乎牢牆在你的哪一邊……我在一千個集中營中已死過一千次,我已了悟一切;沒有任何新消息會困擾我,不管從哪方面來說,我已了然於胸。然而,在每一剎那中,我都看見此生的美及其豐富的意義。」
某次,在香港一個公開的會議上,一位年輕人從觀眾席上站起來問我:「你能給我一個該活下去的理由嗎?」《快樂學》正是對這個問題的謙卑回應,因為快樂能讓人對生命的熱愛超過一切。喪失了所有活著的理由,也就等於開啟了痛苦的深淵。就像幸福一樣,痛苦基本上也是一種內在的狀態。
要過一個有價值的生活,這個了解就是關鍵: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會令我們的快樂生活枯萎,而又是什麼能滋潤它?改變看世界的方式,並不是一種幼稚的樂觀主義,或是為了平衡逆境而設計出人工式的虛假歡樂。當內心感到迷惑,不滿足感及挫敗感油然而生,此時就算我們一再告訴自己:「我很快樂!我很快樂!」也不過像是廢墟中粉刷牆壁般地徒勞無功。
尋找快樂並非透過玫瑰色鏡片來看我們的生命,也不是要我們無視生命中的痛苦和不圓滿。快樂也不是一種大樂的境界,無論任何代價都必須有所獲得;它是一種精神上的排毒,將那些毒害心靈的仇恨及迷戀去除。同時也是學習如何看待事物,縮小假象及實相之間的鴻溝。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更加了解心靈如何運作,並對事情的本質有更正確的洞察。
當我們從心盲及煩惱中解脫出來後,所展現的一種恆常幸福的狀態,就是真樂的境界。它是一種能如實看待世界的智慧,不再有矇蔽或扭曲,也是一種趨向內在解脫的喜悅,以及對他人所綻放的慈悲。
(本文節錄自天下雜誌《快樂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