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百萬人興學紀念館落成感恩法會3 -- 從荒煙蔓草到森林大學

文/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圖/記者邱麗玥、佛光大學、佛光山法堂書記室提供 |2014.02.19
2964觀看次
字級
1990年時星雲大師到林美山勘查佛光大學建校用地,昔日的原始山林,今已成為風光優美的森林大學。下圖為佛大懷恩館(體育館)。
 1990年時星雲大師到林美山勘查佛光大學建校用地,昔日的原始山林,今已成為風光優美的森林大學。下圖為佛大懷恩館(體育館)。

文/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圖/記者邱麗玥、佛光大學、佛光山法堂書記室提供
    不同於北部地狹人稠的大學校園,為爭取使用空間而往高樓發展,佛光大學打從規畫之初,星雲大師就要求,整體校舍高度不能超過五層樓,以免遮掩宜蘭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大師當年的「慧眼獨具」也造就今日佛光大學一望無際的寬闊天際線,每到假日,總吸引眾多遊客俯瞰美麗的蘭陽平原與璀璨夜景。

保護水土嚴於法規

然而,佛光大學宜人的好風景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經過近二十年的擘畫與經營。位於礁溪林美山坡上的佛大校地,面積雖達五十七公頃,但平均坡度大,可開發建地僅約二公頃,加上高低落差達三百公尺,施工難度極高。

萬事起頭難,擔任佛大工程技術顧問的廖乾榮表示,為提供學生安心求學的教育環境,佛大在創建之初,光第一階段的環境評估、整理校地、水土保持工作就花了數年時間才完成,儘管費力耗時,卻是星雲大師最重視、亦少不了的基本功。

回憶起建校過程,當時參與大地工程的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工程師阮仲如也印象深刻。他以地質調查為例,佛大的要求比當時的建築法規標準都嚴格,不但每個環節格外謹慎,對於校地內的每處地質環境皆仔細勘查、拍照記錄。

歷九二一邊坡無損

此外,施工過程也相當辛苦。阮仲如說,由於宜蘭多雨,為了如期完工,工程師與工程人員經常穿著雨衣工作,大夥幾乎以工地為家,為的就是能盡快建好大學,在這期間,星雲大師與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經常來工地關心建築團隊,為大家打氣。

因為對安全標準的高規格要求,讓佛大成為東部第一個通過山坡地審查的合法建案,即使施工期間遭遇九二一大地震,校園邊坡也一樣禁得起強震考驗,優良的水土保持及工程品質,連政府單位都來觀摩學習。

校舍獲獎團隊大喜

「看著佛大逐步興建、完工,感覺像一個孩子從哇哇落地到長大成人,心裡有難以言喻的感動。」阮仲如說這是他參與時間最長、收穫最多的工程案。公司還特別將興建佛大的作品,報名大地工程學會舉辦的「大地工程技術獎」,得獎消息傳回來,團隊十分開心。

廖乾榮表示,當年與大師、佛光山法師、信眾一起來看校地,許多人對荒煙蔓草的林美山,都抱持存疑態度,心想這裡真的能建大學嗎?但大師獨排眾議,並請慈惠法師一路參與創校規畫,帶領建築團隊克服萬難;以平均一年一棟的時間蓋好十一棟校舍建築。順利完工後,大家環視建好的校園,才深刻體會大師比眾人看得更高、更遠,多年前就已預見今日的大學面貌。

廖乾榮說,從一開始創校,大師就囑咐團隊要蓋一間精緻的森林大學、溫馨的書院式大學,興學委員來佛大就如同來驗收建築成果,他十分感謝興學委員貢獻,讓工程團隊發揮所長,為興建佛大盡心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