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阿道遇上舞蹈放逐變創作

 |2014.02.12
1682觀看次
字級
 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族藝術家阿道‧巴辣夫平常在工作室「胡思亂想」,創作出不少行為藝術劇本。圖/邱立雅

 【本報花蓮訊】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是全球知名的藝術節慶,今年台灣五個藝術團體受邀演出,花蓮縣光復鄉的阿美族藝術家阿道‧巴辣夫,也在邀請之列,他將帶領劇團成員表演行為藝術,用肢體表情吟唱呈現私人的祭儀。

 六十五歲的阿道自稱一直在流浪,年輕時到山上打工,做過泥水工、搬運工、書店店員,開過計程車。他說自己的根性是流浪,直到現在還流浪得不夠徹底。

 因常在報章雜誌看到關於原民藝術表演的文章,出於強烈的好奇,阿道在一九九一年九月加入原舞者,開啟了藝術表演之路,也結束了自我放逐之途。

 「沒想到我四十三歲了,原舞者還會要我。」阿道說,加入劇團跟勇氣無關,當時聽到各族的古調,覺得很吸引人,加入劇團後,到各地表演,也跟著不同的劇團演出,進而接觸行為藝術的領域。

 回家鄉後,阿道成立「冉而山劇場」,冉而山是阿美族的聖山「奇冉而山」,也就是豐濱鄉的貓公山,訴說著阿美族大海嘯的故事。劇場成立後,也舉辦多次成人戲劇營,吸納學員成為劇團演員。

 阿道說自己不喜歡背台詞,他要活出自己、演出自己,用吟唱的方式代替歌詞。他開玩笑說:「阿美語的歌詞很好背,練唱一百遍後,自然就跟身體一起律動。」他強調,在無拘無束的行為藝術中,仍必須有從內心出發的概念。

 今年初透過劇團成員,得知了愛丁堡藝穗節的訊息,向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提出申請,在全台二十九個劇團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台參加愛丁堡藝穗節的五個團體之一。

 阿道說,自己流浪的根性還在,成立劇團之後,就在各個部落流浪。他想起小時候看過的賣藥郎,用藥物跟歌舞治療族人病痛;他期許自己當個吟遊詩人,用劇場、音樂、藝術來療癒人類的身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