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炫燦茶席間 文與圖/吳德亮 |2014.02.11 語音朗讀 265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吳德亮圖/吳德圖/吳德 世人多愛黃金,尤以亞洲人為甚。儘管黃金熱潮在今年已有退燒現象,台灣仍有不少壺藝家樂在其中,近一、兩年的壺藝展覽,就不乏金光閃閃的壺器,充滿貴氣的黃金提把或壺鈕、口緣等茶壺或茶倉,一時都成了全場焦點,讓喜愛黃金的民眾與收藏家趨之若鶩。 常見的陶藝黃金表現,主要是以附著性佳的「金水」作為加飾材料,使原本的陶壺呈現貴重金屬的奢華感,以鄧丁壽、劉世平等人為代表。作法是在陶壺燒成後淋上金水,再以七百二十度左右的低溫二次燒造,因此無論耐磨性、耐洗滌性均十分優越,而品質與色感也十分穩定,不易褪色或脫落。但胚體結構的不同或二次燒結溫度的差異,都可能影響黃金發色的亮度與質感,因此非經長時間的反覆試煉不可。 也有陶藝家在陶壺燒就後,以金箔膠直接將金箔貼上,最後塗上保護漆大功告成,所呈現的金色較為沉穩,如陶藝家江玗、李幸龍等。儘管無須再經一次低溫燒造,但由於每個細節都必須重複多次黏貼,因此所費不貲。 烈火下的質變 長年隱居在苗栗三義的陶藝家吳金維,卻堅持不用金水、金箔或任何金屬材料,純粹以「一土、二火、三窯技」的柴燒烈火質變,表現出兼具黃金光澤與多種色彩自然互補的炫燦,令人讚嘆。 首次看到吳金維的金壺,還以為他上了一層近似黃金的釉藥,當得知金色閃爍的亮麗純然來自柴燒時,委實令人無法置信。他說十多年來一直自行研究調配陶土,利用土中飽含的大量鐵質,不斷以還原、氧化兩種方式交替窯燒,當溫度達到一千二百四十度的燃燒點,冒著溫度再增高造成表層起泡的風險,繼續加溫至一千二百五十度,才能達到黃金般的彩度。而炫燦如金的容顏則決定於還原燒的溫層,氧氣量過高則燒成黑金或其他不可預知的顏色。 吳金維表示,要成就黃金茶器,從建造柴窯之初就必須考慮諸多因素,目前一般國內柴窯大多為「穴窯」,而非過去拾階而上的傳統「登窯」,但由他一手打造的柴窯卻採穴窯外觀、登窯內部結構。簡單的說,就是火膛塊磚與塊磚之間有高度落差,階梯式的堆疊使得落灰不致覆蓋,造成一般柴燒無可避免的粗糙蒙塵現象,而排窯的方位與高度也會產生不同的色澤與亮度。 焠煉下亮麗永 再就柴火來說,一般陶藝家為節省成本,往往取材自颱風或大雨過後的漂流木或碎木,但他認為幾經風雨侵蝕的漂流木,原有的能量早已消失大半,絕對無法燒出令人感動的黃金作品。因此不惜遠從宜蘭老家遷居至台灣的木雕之鄉苗栗三義,為的就是每天都能取得木雕廠鋸剩的上好邊材,將「土、窯、柴」三者累積的能量,在烈火高溫中焠鍊為亮麗的永恆。 因此作品不僅洋溢黃金亮麗的溫潤色澤,還能保留柴燒渾厚內斂的火痕質感,在連續九十六小時不眠不休的烈火高溫中,由土胎浴火鳳凰釋出的天然金色,不僅層次豐富,更飽含敦厚婉約的光芒,堪稱傳統柴窯的革命。 吳金維也曾接受我的委託,以柴燒創作大口茶倉,將「德亮藏茶」四字陽刻於上,多年下來不僅貯藏普洱茶餅有了驚人的轉化效果,收藏十五年陳期以上的東方美人,更有絕佳的風韻表現。而他近年同樣以柴燒高溫焠煉的黃金茶倉,也成了兩岸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經典之作。 不過成就金碧輝煌的代價可不輕,即便經過多年的不斷試煉,每次開窯的成功率都不超過三成,有時甚至連開數窯都全軍覆沒,讓他欲哭無淚,也讓一旁充滿期待的我也為之鼻酸。所幸熱情的金維從不氣餒,不斷在逆境中反轉求勝。每次看他充滿忐忑與興奮交疊的複雜心情,宛如彩券開獎般搬開窯口磚塊的剎那,我的呼吸也跟著急促了起來;當一個個黃金耀眼的大小茶倉、茶碗與茶壺順利取出,在陽光下閃耀著醉人的光芒,我也感染了他的快樂。 在兩岸茶文化不斷分進合流、彼此競豔的今天,吳金維也特別針對不同茶品或茶席,設計各種不同風貌的茶器組合,包括茶壺、茶海、茶倉、壺承與杯具,甚至碗泡法的茶碗、乾泡法的水方等,淋漓盡致地做完整的呈現。而外觀也不再以單純的黃金炫燦為滿足,新增的浮雕技法注入中國古典圖騰或吉祥圖案,不僅巧妙地結合了柴燒的窯汗與火痕本色,人文意象與創意表現也更加多元繽紛。 (編按:吳金維柴燒茶器創作個展,二月十五日起至三月底在三義當代陶藝館舉行)? 前一篇文章 過眼浮世8--第七節車廂 下一篇文章 好時光--耳醫生 上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王文靜看世界】高山古隆族採毒蜜──世界最巨大蜂蜜,懸崖生存智慧【浮世畫框】蒲團之上,刀筆之下── 拾得七十歲書畫陶印展【歲時.節氣】 立 夏 夏木陰陰正可人【世界行旅】 紋別市的流冰紀行【十步芳草】茴香記 紅豔的故事 作者其他文章才女、古剎、寶洪茶茶來茶去 清代文人壺大師 陳曼生八壺發表茶來茶去 從以銀測毒談安心品茶茶來茶去 舞鶴來的花蓮蜜香紅茶茶來茶去 台北來奉茶茶來茶去 牛欄坑來的肉桂與老欉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