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前幾天,朋友告訴我一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一直是大家眼中乖巧聽話的小綿羊,有一天突然想當大野狼,牠穿起大野狼的衣服,假裝自己是一隻狼,牠學著狼平日的搗蛋行為,欺負弱小動物,破壞家裡物品,半夜不睡覺偷跑出去玩……而平時總是大家眼中的問題人物大野狼,卻突然想當一隻乖巧懂事的小綿羊,牠穿起綿羊的衣服,一早起來乖乖坐在餐桌上吃早餐,幫弱小動物縫製冬衣,還主動拿糖果請小動物吃……大野狼當了一天的小綿羊之後,迫不及待地脫掉小綿羊的衣服,牠覺得還是做回原來的自己比較好;而當了一天大野狼的小綿羊也覺得,還是當回原來乖巧懂事的自己比較好。
朋友說,當她看完這個故事時,想起家裡那個活潑好動的兩歲兒,他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十分好奇有興趣。然而,生活中有很多危險物品,並不適合孩子去觸摸或玩耍;但是,朋友的孩子即使知道那是危險的,還是會忍不住想動手摸摸看。
有一天,當朋友去上廁所時,孩子踩著椅子爬到置物櫃上,因為他一直對置物櫃上的水壺十分感好奇,趁大人不在時,想拿起水壺來玩玩看,但裡面裝滿了水非常重,他一拿起來立刻就打翻了,連身上的衣服都被潑溼了。朋友上完廁所後出來,發現這件事,便十分嚴肅地跟孩子說:「置物櫃上的水壺是不可以玩的,很危險,知道嗎?」孩子認真地點了點頭。
又過了幾天,朋友暫離孩子一下,去拿個掛號信,等她回到客廳,孩子便對她說:「媽媽,我是好寶寶,所以沒有玩水壺。」朋友覺得很奇怪,為何孩子會突然提起這件事,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孩子剛剛看到母親去門口拿信,又爬到置物櫃上去玩水壺,但他摸了幾下之後,想到母親的叮嚀,便從椅子上爬下來,他決定要當個「好寶寶」,「好寶寶」會聽媽媽的話,不會去玩危險的物品。
朋友聽了之後,會心一笑,她想起這陣子孩子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每次當他做了不被允許的事情時,嘴裡就會叨念著:「我是好寶寶,好寶寶好棒!」那是他對自己的期許,他希望自己可以當一個好寶寶,但有時好奇心管不住理智,就會想去玩玩媽媽說不能玩的除溼機、電視、馬桶、水龍頭……被媽媽發現之後,理智立刻又被喚回,他記起媽媽的提醒與叮嚀,也想起自己對自己的期望——想當一個「好寶寶」。
朋友發現,孩子其實很努力想要聽媽媽的話,也很想成為媽媽及自己眼中的好寶寶,但有太多的誘惑讓他一次又一次地犯規,然而,即使自己一再犯規,但想當「好寶寶」的初衷卻始終未曾改變。
當孩子處在「小綿羊」與「大野狼」的中間地帶時,他們需要的是,父母全心全意的愛以及完全的信任與支持,信任孩子真的想要成為一個好寶寶,幫助他在每一個時間點做出正確的決定。當孩子從生活中得到愈來愈多的成功經驗時,就能慢慢理解及感受到,要當一個「好寶寶」其實一點都不困難呀!
心情小語:每個孩子都有想要「做好」的決心,用鼓勵及讚美的方式去激發孩子內心想做好的欲望,讓孩子從生活中累積更多成功的經驗,他們就會對自己有更高的期待及更好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