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場「佛法真義」講座,約一千二百人聆聽星雲大師法語,大師揮手致意,民眾搶拍照。 圖/人間社記者薛惠方
星雲大師:參禪要幽默求開悟
【人間社記者薄培琦、黃俊雄、薛惠方台南報導】佛光山南台別院於初六舉辦二○一四「佛法真義」講座,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廣開法筵,重新詮釋「六度波羅蜜」與「五戒」,約一千二百人聆聽法語,攝受佛法新解。
五戒
信佛、拜佛、求佛,求什麼?大師表示,求長壽、求發財、求家庭和諧、求好名聲、求身體健康,但這些不必求佛祖,受持「五戒」就好。「五戒」包括:不殺生而護生,自然得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得富貴;不邪淫,保護人家名節,自然家庭和諧;不妄語得誠信,自然名聲好;不飲酒,就不會傷害身體,頭腦清醒,身體健全。「戒」是完全自由的。
六度—布施
提到「布施」,大師說,「布 施」不是別人受利益,自己受利益最大。
大師表示,布施,不是只有出錢,出錢是初等的發心,一般人的觀念都侷限於布施金錢。其實,布施有財、物、法、無畏,人人都能布施金錢,但「法布施」卻不是人人能為,佛法在台灣發展,信仰上很普及,但義理上不足。「布施」看似給人,其實受益是自己,例如:良田播種,將來開花結果,是自己收成。說好話、慈悲心、隨喜隨緣,將歡喜布滿人間,比金錢布施重要。
六度—持戒
大師表示,「持戒」,不是束縛的,是自由的。
大師說,一般人認為,「持戒」不自由,有顧忌,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受種種限制;其實,「持戒」,是自由的。在中國大陸揚州鑒真圖書館,一位南京大學教授,聽到「戒」是自由的,歡喜得手舞足蹈。不持戒,難道就能不守法嗎?不守法關進牢獄,反而失去自由。大師強調,不必求佛拜佛,「持戒」就是佛法,比形式的禮拜重要。「持戒」的人,心不畏懼;所謂「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六度—忍辱
談到「忍辱」,大師問:「『忍辱』是吃虧嗎?」其實,忍是力量,忍是美德。
大師表示,一生行事,性格、說話、處世、忍耐,這些對我們多重要。夫妻不能忍,就要離婚;朋友不能忍,就要絕交;工作不能忍,就要辭職。忍是力量,沒有力量,就要吵架,覺得吃虧不甘願,不能承擔接受,難道,不能忍的人生,就能快樂嗎?忍的次第有三,先忍之於口,不開口回嘴;再忍之於面,面上保持微笑;後忍之於心,不讓人知。
六度—精進
「精進」是辛苦的嗎?大師說,人生任何成功者,哪一個不是從苦幹起來的?
大師表示,世間有喜歡做的事,也有不喜歡做的事,正當的、必須的事,不喜歡,也要做。大師以打籃球為例說,年輕時很愛打籃球,下午四時打球,滿身大汗,一通電話,客人來了,只有忍耐穿上厚衣會客,不能因打球不會客,若只喜歡打籃球,你們今天會坐在這裡聽我講話嗎?
「精進」,是辛苦還是快樂?大師表示,從小就喜歡做家事,地髒了,不掃心不安,辛苦勞動甘之如飴,把人生任務完成,就是快樂。沒有努力做的要努力去做,未斷的惡要努力斷除,未做之善要努力去做。
六度—禪定
「禪定」,是呆板的嗎?大師表示,禪不是呆坐,禪不在坐,參禪不是為了成佛,是為開悟。
大師說,開悟不是出家人專有,人人都能開悟,保持精神統一,意志集中,把工作做好,愛人愛事,做久會開悟,悟道的心情不一樣。禪不是佛教的,是每個人的寶藏;找到自己的禪心,動作、說話都不同,且在父母、夫妻、兄弟、朋友間,都有人緣。
大師以「趙州禪師與文偃禪師對話」為例表示,二人打賭,自比最下賤的就贏了,最終,文偃禪師以糞便中的蟲略勝,老師問他:「你這隻蟲在糞便裡做什麼?」文偃禪師答:「我在裡面乘涼。」在糞便裡乘涼,就是禪的境界。幽默感就是禪,生活要有些趣味。
六度—般若
最後談「般若」,大師表示,「般若」是聰明的嗎?般若智慧要有空無的修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空、智慧,非形象可看,虛空容納萬物,空中生妙有。每個人希望空間大一點,空有什麼不好?口袋空了,可以放錢;腸胃空了,身體健康。」大師表示,很多人問我,從中國大陸到台灣,兩手空空的,現在建寺廟辦大學,這是信徒集中來的,信徒為什麼願意集中金錢,一起建寺辦學?「正是因為我不要!」稿費、版稅、一筆字,我沒有看過一塊錢,都捐入公益基金,捐出去,就不再想。感覺自己像老母雞,生下蛋就被拿走,「咯咯咯,我的蛋呢?」其實也不是不見,一間間的寺院、學校就是蛋。
大師說,大家來聽講,學費高,但不是我收的,因為感念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不做教育部政務次長,來做南華校長,希望林校長把南華的教育辦好,嘉南地區增光,「沒錢,免驚,有我!我會繼續「生蛋」!」大師幽默的譬喻,聽眾會心一笑。
大師表示,謝謝各位與會,大家繳學費,教育辦好了,各位也有功德,把大學留給社會,把般若留給自己,把功德留給兒孫。從二日(初三)至五日(初六)的四場「佛法真義」講座,也在掌聲中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