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又是寫賀年卡祝福親朋好友的時刻。這樣的習俗真好,寫的人、收到的人都心頭暖暖,似乎光明希望就在不遠處了。
賀年卡古時就有,原於春節時間短,高官仕紳面對眾多的拜年對象,難有分身之術,於是發明了用「名刺」代替拜年的方法。
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張世南的《遊宦紀聞》裡,也記載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間「敬賀正旦」的墨跡。「正旦」就是正月初一,「敬賀正旦」就是現在「恭賀新年」的意思。
這種名刺多是裁成二寸寬、三寸長的紙片,上面寫著受賀人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賀新年吉利文字,以此代為祝福拜年。
明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寫道:「不求見面唯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現今名片和賀年卡的前身。
既然「名刺」可拜年,那麼,由誰來接「名刺」呢?聰名的古人就在門牆糊上寫有「接福」兩個大字的紅紙袋,持名刺的傭僕則將名刺插入「接福」的紅紙袋即可。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一個「飛」字,足可以看出街頭傳遞片子的匆忙景象。
當然,對於傳來的帖子和前來拜年的來客,大戶人家要登記造冊,做到「心中有數,牢記友情。」因此,他們會專設一份「門簿」,進行詳細記錄。譬如,寫上來客和名刺主人的名字、輩分或官職,以及詳細居住地址,以便回拜回帖。
另外,古人十分講究吉利,還會在門簿的首頁先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是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街長壽巷;二是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金銀庫胡同;三是貴無極大人,住魁星閣大學士牌樓;四是福照臨老爺,住五福街幸福巷。
另外,還可以根據自家實際情況及所盼之事,虛擬其他人物,譬如,家裡有體弱多病之人,就虛擬一個健康無病老爺,住踢山街托鼎巷,以圖吉利討口彩,一切為的是:「新年接福納吉祥,虛擬吉人進門堂。只盼來年日子火,福壽全到樂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