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白河區羨子林保安宮廟公黃施通 示範宋江陣使用的小鼓。 圖/記者林洛瀅
【記者林洛瀅台南報導】台南市白河區羨子林保安宮廟公黃施通,因緣際會當上廟公,他熱心服務,頗受村民讚賞。服務二年期間,感嘆社會型態改變,導致當地人口嚴重外移,他自許,要以疼惜故鄉的心,永續傳承保安宮祭祀儀軌與宋江陣文化。
四十多年前,黃施通在高雄市鳳山區從事批發商,他五十七歲無預警發生心臟主動脈剝離,由於無法工作,選擇返鄉靜養。恰巧當時保安宮上一任廟公退休,前任主任委員吳秋海擔心宮廟事務就此停擺,於是邀請他承接,經村民票選,獲高度支持,從此,他發心奉獻。
「侍奉神明要發自內心,做得歡喜就不怕累,更懂得感恩神明,讓我有一份工作可做。」黃施通表示,廟公的工作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包括:清潔宮廟周遭環境、早晚焚香敬茶等例行事務,因發心服務里民,把廟公做得如同里長;如今只要鄉民有事,就會立刻想到他。
黃施通離家打拚四十年,回鄉後發現,當地人口嚴重外移,原本二百多戶人口,至今大約減少一半,只剩多數長者留在故鄉,年輕人只有重要節慶才返鄉。他感慨地說:「廟宇是村民信仰中心,長輩會聚集在廟口前的榕樹下泡茶聊天。」
黃施通說:「原本保安宮有組織宋江陣,當時使用的鑼、鼓、刀槍、盾牌、齊眉棍等仍完整保存,但部分已生鏽;雖然無人願意傳承,但幸好當地國小有戲師、打鼓社團,偶爾出借提供練習,也算延續在地文化。」
為鼓勵年輕人返鄉參與廟會活動,黃施通規畫時,會彈性調整活動日期與天數,例如舉辦一年一度「謝平安」,會彈性增加天數,不僅可增加參與人數,也有助宮廟文化傳承。
他認為,岳飛精忠報國、關公忠肝義膽等故事,鼓勵人們效法神明的正氣精神,尤其宮廟祭祀儀軌需要年輕人接棒,舉辦相關廟會活動,也可提高離鄉年輕人返鄉願意。唯有順應社會,多為他人著想,才能增加宮廟儀軌與宋江陣等文化的傳承機會,進而凝聚居民情感,讓民間信仰永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