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代表團在杜哈亞運表現不如預期,金牌比上屆釜山亞運少一面,排名也從第七退到第十,令人失望,這也與體委會開出十五面金牌支票,落差甚大,體委會未能掌握狀況,更遭致強烈批評。
為了鼓勵選手奪牌,各國紛紛祭出重賞。金牌行情最好的是新加坡,每面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元,其次是我國的三百萬元(銀牌一百五十萬、銅牌九十萬元;教練獎金相同,團體球類一點五倍),油水豐足的地主卡達兩百二十三萬元排第三。
中華代垃團總共帶回九金、十銀、二十七銅,選手和教練合計可獲國光獎章獎勵金達兩億九千四百七十五萬元。但國人只是恨鐵不成鋼,並不怕獎金發得多,最受歡迎的兩項球類運動最能看出這種心理反差。
棒球隊首戰力克南韓搶到好彩頭,燃起國人對金牌的信心和期望。冠軍戰雖然開始就落於下風,卻奮戰不懈,最後以再見安打逆轉獲勝,圓了國人美夢,廿二名球員的金牌獎金高達六千六百萬元,沒人喊「貴」,都認為非常值得。
男籃則是可贏未贏,十分可惜。在和地主卡達爭取四強的關鍵賽,中華隊未把握兩次獲勝良機,全場只用六、七名主力,終在兩度延長賽後體力放盡;打入敗部後一蹶不振,最後更以懸殊比數輸給預賽手下敗將哈薩克,讓球迷痛心。
比賽有勝有負,但教練「調」以輕心、選手喪失鬥志,輸掉精神則應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