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在SARS疫情造成社會恐慌之際,有醫護人員不幸感染病毒而殉職身亡,問題並非出自醫療科技不足,而是在於醫療行政管理上以及在疫情通報上,有嚴重的缺失與漏洞。諺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各個層級的醫療與衛生主管單位都能記取教訓,未來即使有另一波疫情來襲,也不要讓這種疏失及不幸的事故再度發生。
從以上的舉例說明及分析,大家就可以了解醫療行政與管理層面,與全民健康的關聯性與重要性了。不過,在這個層面之上,還有範圍更廣、影響更大的層面,就是醫療政策、制度與法規層面,對於全民的身心健康影響深遠,值得大家省思與關注。(三)醫療政策、制度與法規層面:包括國家整體醫療政策、制度與法規之建立,以及健保政策與相關法規之制定與實施。乍看之下,這個層面似乎與個人健康問題的距離頗為遙遠,沒什麼直接關聯,其實不但關係重大,而且影響到後代子孫。我就以「健保」為例,來談談這個層面的問題。
先從美國談起,我在一九八七年負笈美國,隔年遇到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在競選期間有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轉播,當時我根本就沒有留意,一方面因為那時我的英文聽力還不夠好,另一方面,我覺得那是美國人「他們家的事」,和我沒什麼關係。
四年之後,又遇到總統大選,這時我的英文聽力頗有進步,而且也深深體會到,要向美國人介紹佛學、談論宗教,不能不了解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美國總統大選是了解美國國情的一個絕佳機會;因此,在大選期間,每一場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轉播,我都全程收看,用心聆聽,就是為了要了解他們都在辯論些什麼議題。
美國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不僅僅是選戰的重頭戲,其實也是反映了全美國老百姓所關注的各項國計民生議題,從國際事務、國防、外交、反恐,到內政、治安、經濟、財政、稅收政策、教育、醫療健保制度等等。其中醫療政策以及健保制度,都是政見與政策辯論的重頭戲,也是正、副總統候選人的必考題。
從一九六○年代以來,對所有歷任的美國總統而言,醫療健保都是非常傷腦筋的課題。最近歐巴馬總統力推的「病患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P a t i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A f f o r d a b l e C a r e A c t),號稱「歐巴馬健保法」(O b a m a c a r e),目的是要削減健保支出,並提供美國人能負擔的健保照顧,但是因為預算和財源的問題,引起眾議院共和黨人與保守派人士的反對與杯葛,可見醫療政策與健保制度的複雜性。
再回過頭來看台灣,我們的「全民健保」有沒有問題?問題在哪裡?優劣何在?先講優點,台灣的醫療享譽國際,物美價廉,與歐、美、日各國相比,醫療費用低廉許多。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評比,台灣的全民健保堪稱全球典範,從醫療需求、醫療供給等項目,都獲得讚賞,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瑞典。
再者,台灣醫師的專業水準很高,念醫學院的幾乎都是全台頂尖的學生,執業之後絕大多數都非常敬業,勤奮賣力,這是歐、美各國很難比得上的。在歐、美各國看病,若非緊急手術或拔牙,掛號排隊往往要等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在台灣看醫生,方便快速多了。因此,近幾年來,很多早年移民美國或者在美國定居多年的台灣人,上了年紀之後都紛紛「鮭魚洄流」、「落葉歸根」,回到台灣定居,為的就是有個能夠「安心養老看病」的歸宿。
我們的「全民健保」既然這麼好,那還會有什麼問題呢?問題就出在:「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就算有「白吃的午餐」,也總要有人「買單」吧!台灣有句俗諺:「有一好,冇二好。」換句話說:如果「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到頭來就會變成「古道、西風、瘦馬」,基本上,這是相互矛盾的,這也就是台灣「全民健保」的根本問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