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學生活快二十個年頭了,想起半工半讀的日子,大學課程總是在忙碌而緊湊的腳步中度過,「小說與編劇」一直是我特別有興趣的課程,卻因為工讀時間而無法選修,成為學生時代小小的缺憾。
當了全職媽媽多年之後的一天,突然在朋友家看到社大的課程表裡,有我獨鍾的小說課程,一通電話詢問之後,快速整理好資料前往報名。
第一堂課,老師分享他由理工身分的門外漢到小說編劇家的心路歷程。先放棄沒有興趣的碩士學位,然後在才藝方面一樣樣地從頭學習嘗試,最後才發現自己對小說編劇充滿興趣與熱情,然後持續不斷地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老師說,如果有一件事可以讓你不為利益、不看成果地一心投入,或許那就是你的天分和專長所在,大家都心有戚戚焉。
當同學們自我介紹時,提到了來上課的原因,有的說是為了打發時間,有的說是興趣,也有人說想在小說世界裡尋找自己的夢想;甚至還有人說是因為本土連續劇內容太差了,想要有所改革,所以來上課。
其中有位同學的分享,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她說,三十二歲那年,她就退休了,憑著身上僅有的積蓄省吃儉用,到大學選課,到國外遊學,舉凡休閒、語言、心理和藝術各方面的課程她都涉獵,也曾當過代課老師、社大講師,但她始終找不出一件事可以讓她全心全意地投入。
在現代文憑氾濫的時代,「學以致用」是難能可貴的事;在經濟風暴一波波的環境下,「工作與興趣的結合」是莫大的奢望。很多人為了養家餬口,勉強自己上沒有興趣的班,有些人等到中年才發現,原來血液裡流的都是孩提時或學業壓力下隱藏而不敢說出的夢想,直到三十或四十好幾,甚至育兒責任完成時,才敢尋尋覓覓找出適合自己的目標,然後勇敢去追夢。但大部分人都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不敢貿然轉行。
從小學到碩士,我們一直在念書補習考試,書要念得好,分數要考得高,但沒有人教我們去認識自己,以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對的選擇,即使做了對的選擇,也沒有人會支持,因為那賺不了錢,不能養活家人,於是就得犧牲興趣向現實低頭。
能找到生命的方向,工作與興趣結合,生命將更有意義與價值,也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與創新。
年輕時的我,喜歡沉浸在無聲的文字裡,寫下生活中一篇篇感動和快樂的故事,在歷經會計工作和全職媽媽的多年之後,我依然積極努力,希望有一天興趣與工作可以結合,一圓我年輕時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