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鍾馗、請關渡媽列 北市民俗資產

 |2014.01.14
4192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為保留台灣特殊文化,台北市古物、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昨天公布「跳鍾馗」、「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與「請關渡媽」等三項民俗,公告為台北市民俗文化資產。此外,還有具備見證時代意義的「節孝周氏絹之墓碑」與「泰雅族貝珠衣」等二項古物也列文化資產。

 文化局表示,由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林金鍊提出申請的「跳鍾馗」,是民間藉由鍾馗的身分與形象驅邪、逐疫、祈福以及求平安等常見的傳統宗教習俗。

 現今的「跳鍾馗」大都用於開廟、開台、開莊、謝土、送孤、送火及壓屍等場合。林金鍊獨創將驅邪避煞的法事結合傀儡戲演出「跳鍾馗」技藝,為北台灣獨有。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為艋舺龍山寺傳承傳統習俗,融合儒、釋、道思想,營造深富民間文化特色的中元普度祭典,祭祀內容結合歷史事件,諸如祭拜「樹蘭花腳」、「五泉廟」、「車藏腳媽」等,深具在地、歷史與文化意義,足以彰顯北台灣早期移民奮鬥史。

 關渡宮的「關渡二媽」,據說曾火燒而金身不壞,因而各地爭相迎請,又因靈感事蹟不斷,目前複製的「關渡媽」分身,已超過六十尊。

 「請關渡媽」習俗已持續百年以上,原因可能與驅疫、除蟲、祈雨、防災、禦敵等有關。「北有關渡媽,南有北港媽」俗諺,道盡台灣媽祖信仰盛況,以關渡宮為中心,帶動雙北、基隆、宜蘭、桃園信仰圈,每年三百件以上的活動,為北台灣媽祖信仰最大特色。

 古物方面,「節孝周氏絹之墓碑」由周氏後代陳浩泰保存並提出申請,周絹因節孝事蹟,在西元一八五○年受頒建坊,「周氏節孝坊」早於民國七十五年界被指定為古蹟,如今再申請文化資產,再度見證北投陳家的開發史。

 「泰雅族貝珠衣」則是北市文獻委員會典藏文物。文化局說,貝珠衣為泰雅族傳統社會傳家寶,屬於部落領袖、獵首英雄的盛裝,象徵地位與財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