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金星在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裡,是一位著名的「和平天使」。祂老人家曾經為了平息孫悟空的鬧亂,兩度親自降臨花果山。為了徹底實行懷柔政策,祂還不憚煩難地將孫悟空引薦到玉帝的面前,請求為這名刁蠻的潑猴封官。
其實,太白金星在中國史書上的記載,正好與此相反。《漢書‧天文志》云:「太白,兵象也。」
當它升得很高,表示此時用兵乃是大吉的時機;反之,則不適宜出兵。如果太白金星移動的速度較快,則凡間軍隊可相應地快速行動;如若不然,則行軍出兵宜緩。同時,它的光芒所指,也正是指示軍隊進擊的方向。
由此可知,古代的占星家們常常以太白金星為指標,提供君主作為軍政措施的參考。尤其是在戰爭頻仍的戰國時代,人們更是經常依據太白金星的走向與光芒指射,來占卜軍事行動。例如:
魏明帝太和四年十一月,諸葛亮出祁山,運用木牛來運糧草,在指揮軍隊撤退時,天上太白金星犯木星,占星者便指出,將有大規模戰事,最後諸葛亮埋伏了弓弩手,射殺曹魏大將征西車騎將軍張郃。
到了魏明帝青龍二年二月己未,太白星犯火星,占星術家立刻預言,將有大戰役。這一年,諸葛亮出斜谷,以流馬運糧,到了五丈原和司馬懿對峙,竟不幸病死在軍中。大軍撤退之際,大將魏延又被楊儀所殺。
以上這些事蹟皆為《三國演義》的作者所引用,並有詳盡的故事演義。
以天文學的角度來觀察,金星是太陽系裡的內行星,比地球更接近太陽,因此是天上星宿中,最明亮的一顆星。我們從地球的角度,自然不會見到它有東西向橫跨天空的機會,它在我們的眼中,總是上升或下降。
又因為地球繞行太陽公轉的因素,金星時而在黎明之際自東方升起,時而在日暮時分於西方出現。《詩經‧大東》云:「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可見遠古時代,人們還曾經將它誤認為是兩顆星;最晚到了漢代,中國人已經知道,這是同一顆星。《韓詩》云:「太白晨出東方為啟明,昏見西方為長庚。」
正是這顆閃著金光炫目的行星,時而在東,時而在西,古人對它心生畏懼,因而將它賦予兵象,建廟祭祀;但不知從何時起,祂的形象逐漸轉換成為慈眉善目、追求和平的老爺爺?大約用兵的最終目標,總在於化解干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