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工法修南通西寺 不用1根釘

人間社記者觀琨綜合外電報導 |2014.01.03
1688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琨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江蘇省南通西寺,自去年初政府投資的公益性「西寺歷史文化保護專案」啟動,預計今年竣工,迎接建寺八百五十周年慶典。西寺的現存建築中,有大量明代遺構,且保留宋代工法,大殿結構未用一根釘子,具有防風與抗震力,極具建築學上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西寺的保護性修繕方案,廣徵專家學者、規畫部門意見,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主要包括:現有建築,全面整修,拆除附加在古建築上的後建房屋,整理寺內庭院,加建鐘樓、鼓樓等,恢復古寺院原有的完整格局。西南側,拆除沿街商業用房,種植景觀樹種,輔以雕塑小品及休閒椅,營造自然景觀。西北側,加建庭院式古典建築院落,作為佛教文化展示中心。東側,則組建介紹南通歷史典故浮雕。

 西寺(原名興化禪寺),與附近的東寺(興國教寺)相對。位於西寺路上的西寺,創建於宋乾道元年(西元一一六五年);坐落在啟秀路的東寺,於宋乾道二年創繕。

 南通市文廣新局文物處長杜嘉樂表示,東、西寺的格局,是刻意的設計,非天然形成。從城市布局來看,二寺分置於南通老城區中軸線的南大街兩側,遙相呼應,瀕於東西濠水而立,若二龍戲珠,似雙鳳起舞,堪稱文化瑰寶。「東西寺外城南北,記取清明蒔菊苗。待到重陽花市近,一肩秋色擔頭挑。」是清代邑人薑長卿在《崇川竹枝詞》書中,對南通東寺、西寺的描寫。

 根據勘查,西寺的現存建築有大量明代遺構,且保留宋代工法;大殿採用複雜的斗栱結構,與昂用榫卯巧妙銜接,不用一根釘子,穩巧有致,具有防風抗震力。是宋《營造法式》的範例,反映當時建築上的獨特風格與力學研究的高水準。

 西寺曾幾經創建、災變及重修,存留的史料極為有限。研究南通民族宗教三十餘年、《南通市民族宗教志》主筆的餘繼堂表示,研究西寺,目前唯一可尋的史料,是南通博物苑珍藏、費範九編寫的《南通縣金石志》,記載西寺碑文的拓片,例如明隆慶六年《重建興化寺裝塑佛菩薩像記》碑,追溯古西寺的清晰簡略草圖。

 西寺歷經宋、元、明三朝,尤以東南沿海前後百年倭寇的襲擾,破壞甚大。明隆慶年間,西寺進行了目前有稽可考的一次大修。此後,清朝又經過數次重修。民初修繕後,西寺有大山門、金剛殿、大佛殿、後殿、敞廳、廂房等七十間,占地約四點八畝。至今,部分房舍木結構傾斜、腐壞、蟲蛀,亟待改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