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古茶園中驚艷 糯干大寨

文與圖/吳德亮 |2013.12.31
1549觀看次
字級
 在樹梢採茶。圖/吳德亮
 行經氣勢磅礡的景邁大寨。圖/吳德亮

 「糯干」在傣語意指「鹿飲水的地方」,由古茶樹環抱,北邊還有一座緬寺庇佑。

 擔心申遺成功後會引來大量商業入侵,在申請成為雲南省第六處、中國第四十六處世界文化遺產之前,我又去了一趟景邁山。

 號稱「世界古茶園之最」的景邁萬畝古茶園,位於瀾滄縣惠民鄉海拔一千四百公尺的景邁山區,鬱鬱蒼蒼的喬木型古茶樹綿延起伏共一萬多畝,至今仍為世居當地的傣族與布朗族按時採摘,做為祖先留下取之不竭的無窮財富。根據傣文史料記載,景邁山大面積所種植的古茶葉園區,始於傣曆五十七年(西元六九六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堪稱人類文化遺產的奇葩。

 約在中原的唐朝時期,布朗族首領叭岩冷帶領族人在瀾滄江沿岸遷徙輾轉,落腳在景邁山,成了世界茶文化史上留有遺跡、且有據可考的種茶始祖。不僅為野生茶樹進行人工移栽與培植,採摘茶果帶回村寨周邊種植,把「野茶」馴化成了「家茶」,並留下了景邁萬畝古茶樹群落。叭岩冷在留給後代子孫的遺訓說:「留下金銀財寶終有用完之時,留下牛馬牲畜也終有死亡的時候,唯有留下『臘』種,方可讓子孫歷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在布朗族語中,「臘」即為茶葉,而佤族人則稱「緬」,久而久之「臘緬」就成了所有雲南少數民族對茶葉的統稱。此後凡有布朗族聚居的地方必然種有茶園,叭岩冷的睿智遠見不僅庇蔭了後代子孫,也為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奠定了厚實基礎。

 不過,二○○一年春天,我第一次前往景邁卻備嘗艱辛:當時思茅並無航班,高速公路也還未全面開通,從省城昆明花上十四小時漫長車程抵達思茅過夜,翌日經四小時多到瀾滄;從瀾滄縣城前往惠民還要兩小時以上。尤其山路彎彎曲曲且大多坑坑洞洞,遇到路面嚴重破損塌陷還得拜託當地農民幫忙推車。好不容易抵達惠民後,仍須換乘四輪傳動吉普車前往半山腰的曼根傣族村寨,再搭乘農民耕作與運輸慣用的曳引機,在崎嶇窄小的山徑足足搖晃震盪數個鐘頭,才能看見萬畝古茶園的遺世勝景。

 當年搭乘曳引機顛簸上山,儘管全身上下被震得酸麻不已,五臟六腑也早已不聽使喚,但眼前展現的每一吋風景卻讓我精神大振。行經氣勢磅礡的景邁大寨,不僅建築輪廓優美典雅,也無一不呈現了陶淵明筆下「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景象。

 經我多次大篇幅報導,吸引了不少茶商進入景邁,遠在美國的台商蔡林清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古樹茶不值錢,村民每每為了多種一公斤十六元的台地茶,而不斷砍伐古茶樹。為了疼惜人類珍貴的自然遺產,二○○三年起,他不惜以每年二十二萬人民幣的代價,攬下古茶園的經營使用權;十年來不僅保護了古茶園,茶品也取得了國際四大有機認證,並在普洱茶漲聲響起後為自己賺得財富,可說「天公疼憨人」了。

 十二年後的今天,我第五度前往景邁,當地傣族茶農岩依昆特別在大門掛上了「歡迎阿亮老師回到普洱茶故鄉」布條,讓我感動萬分。不過我的擔心卻非杞人憂天:景邁山在二○○七年成了中國首座「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後開始湧入大量遊客,不僅有財團斥資興建酒店,民宿也多了起來;窄小山徑拓寬的大道上充斥進口的休旅車,不時更有大巴呼嘯而過。兩旁也盡是新建的樓房,儘管大多沿襲傣族竹樓形式,但數棟馬賽克洋樓卻突出在景邁大寨原本漂亮的竹樓之間,造成無法挽回的扭曲風貌,令人扼腕。

 搭上岩依昆的休旅車續往前方,看著岩家大姐葉選共帶領傣族姐妹俐落地在樹梢採茶,我這才驚訝的發現,原來除了萬畝古茶樹群落,景邁山還存在著少數茶農私有的古茶樹林,按家戶的地界區隔官方畫定的古茶園。岩家則擁有千株左右,樹齡多超過八百歲,每年約可產製古樹茶一千公斤,孕育的普洱茶菁肥嫩柔軟、白毫豐滿,強烈的山野氣韻在喬木古樹茶中也最為明顯突出。

 看我還在為景邁大寨的驟變而搖頭嘆息,岩依昆語帶神祕地要我別太失望,果然前行五公里後,就在茶園盡頭的山坡上,彷彿作夢一般,一座比景邁大寨更完整的傣寨赫然呈現眼前,儘管家戶都裝了藍色的太陽能板,卻不影響聚落整體的原始風情,正是傳說中的千年古寨「糯干大寨」,讓我忍不住跳車猛按快門。

 岩依昆說糯干大寨是景邁芒景八寨之一,也是著名的長壽村,有二十多位活過百歲以上,全村平均年齡九十歲,令人欽羨。「糯干」在傣語意指「鹿飲水的地方」,據說過去常有群鹿來此飲水而得名。村寨四周由古茶樹環抱,北邊還有一座緬寺庇佑;在現代文明不斷入侵下,經由政府嚴格把關,有幸保留了古樸的風貌,並成了今天申請世界遺產的重要標的;讓我的心也不禁開朗了起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