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病友聚會常關心彼此腫瘤指標的數據,或分享年度總檢查,包括乳房攝影、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骨骼掃描等檢查及腫瘤指標的結果。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呼籲專科醫師和病人停止不必要的檢查,意味著這些檢查無必要,臨床上卻廣為推行。我們可從實證醫學的角度來檢視,對於一般習以為常的檢查,現在不推薦的原因。
癌症診斷後,正確的分期是擬定明確治療目標的根本,清楚其侵犯程度才不致錯擬治療目標。既然如此,為何對確診癌症的病人,提出不推薦做全身更周詳、確認侵犯程度的檢查?
以乳癌為例,其轉移好發部位有骨、肺、肝、淋巴腺和腦部,早期乳癌(一、二期),並不意味一定不會發生轉移,但初診斷時,已發生影像檢查可偵測出轉移病灶的可能性很低。
研究指出,局部第一期發生骨轉移的比率是百分之五點一、第二期為百分之五點六;第一、二期以胸部X光或肝臟超音波檢查絕少發現肺、肝轉移;而一部分病患初診斷時雖可能已發生微細轉移,卻無法被臨床影像檢測出來。
由於一、二期乳癌被發現已經發生轉移的比率極低,若進行有否轉移的全身性檢查,反而會讓病患暴露於不必要的檢查和放射線的照射,若檢查結果不確定或偽陽性,須再做進一步侵犯性或追蹤檢查,又要忍受檢查的痛苦和合併症的傷害。
NCCN(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的治療指引針對一、二期乳癌病患,建議轉移部位的評估只對有臨床症狀或身體、血液生化檢查有異的情況,才做骨、肺、肝或腦的影像檢查。
癌症治療追蹤,同樣過多檢查未必對病人有益。例如,乳癌治療後追蹤的病人,沒有症狀或身體異樣,例行做很多全身檢查和腫瘤標記的檢驗,反而暴露更多的輻射,及承受檢查後的身心負擔;況且提早偵測出乳癌轉移、提早介入治療,比起等到病人出現症狀或身體異常後才偵測出,對病人存活的影響相當有限。
不少癌症病人可能未做更多檢查而獲益,癌症的診療應本著實證的推薦與病人討論,並協助病人依個人狀況做出最適當、真正必要的醫療選擇。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