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所面臨的經濟困境而言,應以「成長」為首要考慮目標。
雖然政府目前提出多項經濟方案,如行政院提出的十三項提振景氣措施,還有經建會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政策,但也有多方指出,這些政策,其對於解決目前經濟困境與協助產業轉型的成效相當有限,緩不濟急。
要刺激經濟成長,其中重要做法可藉由提升出口,來增加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產業界大老對於出口,不斷向政府喊話,希望能將新台幣匯率貶低一點,來促進出口的競爭力。但是中央銀行始終對匯率採取穩定策略,認為產業的發展也不是光靠匯率競爭,還要看其他條件。
央行基於「中央銀行法」,以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為目標,所以政府各經濟部門,只能以匯率穩定的前提下,來提出提振經濟或是出口方案,沒有人敢挑戰央行對於匯率的管控政策,只能與以尊重,但顯然到目前為止,產業界還是感受不到政府對於經濟的努力。
當政府還無法提出有效改善經濟的方案,我們真的應該思考對於匯率可以有不同、多元的做法,來幫助台灣的出口與經濟成長。
因為目前的時空背景,我們比較需要的經濟成長,而非金融穩定,要與時俱進換一種思考方式,換一種做法,考慮將「中央銀行法」修法,讓目前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的法定目標,改為以追求經濟成長為優先。
政府相關的經濟部會也可在經濟與出口政策上,更加靈活與彈性,為台灣經濟成長,匯率政策應該可以有不一樣的看法。
如果只是一味的按照既有的思考方式,社會是不會進步的;沒有波動與起伏,就如同一灘死水,好比台灣目前的經濟狀況一樣。
先試著擴大我們的收入部分,再來談穩定的秩序,如此就可能有機會可以打破台灣目前的「悶」經濟,讓台灣經濟在困境中突圍。
郭振鶴(台北市/東吳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