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往生」的現代理解與釋疑(十三)

慧開法師 |2013.12.08
2496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十八、「往生」概念與認知的一般化及普及化

三界六道有情的生命,是在「十方三世」的「生死輪迴」系統中流轉不息,這幾年我在世界各地推廣的「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就是建立在「十方三世」的廣大宇宙觀與生命觀的上面。

生死輪迴的道理與現象,不是釋迦牟尼佛「發明」或「規定」的,而是「法爾如是」,由佛陀智慧觀照、發現、覺悟而親身體證到的。同樣的道理,地心引力不是牛頓發明的,而是他發現的,也是「法爾如是」。質能不滅定律以及質能轉換(E=M C2—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也不是愛因斯坦發明的,而是他發現並且證明的。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是一種理念與思想建設,至於生命的「永續經營」就不只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體的作為;同理,「往生觀」是一種理念與思想建設,至於「求往生」就不只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實踐」生命「永續經營」的具體作為與終極行動。

「生命永續經營」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自覺」,不能「自覺」就不斷地沉溺於「生死輪迴」,能夠「自覺」就能夠脫離輪迴而「生死自在」。

我要再強調一次,「生命的永續經營」、「往生」的認知理念以及「求往生」的具體實踐,都不是佛教徒的專利,任何人都可以透過他個人的心願與修持,「實質地」往生到他信仰上或心目中的歸宿。不論行者的終極目標是「佛國淨土」或「天國樂園」,「往生」的道理和「求往生」所需要準備的功課是共通的,就是「信、願、行」資量具足。

有人問:「如果我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是不是就不能往生了?」針對這個問題,要從兩個層面來解析。

如果從「狹義」的往生觀點(也就是指「往生佛國淨土」)來看,行者必須要信心堅固、願力深重、念佛精進、福慧雙修,才能真正往生。

因此,即使是佛教徒,如果沒有發願要往生佛國淨土,也沒有「信、願、行」資量具足,是無法往生到佛國淨土的。

至於「廣義」的往生,泛指往生至六道中任何一處——不論是天界、人道、修羅或是畜牲、惡鬼、地獄,也不論亡者有沒有宗教信仰。如果他在生前沒有任何明確的方向和充分的準備,命終之後他的意識就會隨其個人業力與習氣的牽引,到與他最相應的世界去受生。因此,廣義地說,不論有無宗教信仰,三界六道之內的芸芸眾生,一期生命結束之後,統統都會隨願、隨念、隨業去往生。

又有人問:「聽您這麼說,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命終之後,都一定會往生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只是好壞不同而已,是不?可是,不論是往生佛國還是六道輪迴,聽起來都是很累人的事啊!我能不能『死了就死了』,一了百了,哪裡都不要『往生』?」

問得好!《八大人覺經》云:「生死疲勞,從貪欲起。」生死輪迴的確是很累人的!其實,一旦能夠往生佛國淨土,就等於是超越了生死輪迴,不再受六道輪迴的束縛了。除此之外,想要「一了百了」的「唯一」辦法,就是修行達到「不受後有」的阿羅漢境界。但是這就必須要行者能夠非常精進地力行「戒、定、慧」三學,「斷盡」三界的「見惑」(認知與見解上的迷執)與「思惑」(情緒與情感上的迷執)等所有煩惱,證悟到阿羅漢果,才能真正地「了生脫死」,不再輪迴,當然也就不需要往生了。

然而,這樣的境界,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真的是「比登天還難」,相較之下,「求往生」反而比較契合大多數人的需求,實踐起來也容易多了。

最後,我以兩首自己作的「生死自在四句偈」與讀者共勉:活得充實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續經營來生。

希望各位讀者早備資糧,未來都能夠預知時至,無疾而終,然後正念現前,如願往生到您信仰上或心目中的歸宿。

(全文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