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他的歷史巨著《史記》列傳第五篇〈孫子吳起〉裡,寫孫武曾將吳王闔廬的一百八十名後宮佳麗編成部隊訓練,擔任隊長的兩名寵妃,還因不聽調度被推出去砍頭。
孫武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殺了吳王愛姬,吳王勸阻不了,卻沒把這個過節放在檯面上,至少他最後還是起用孫子,任命他為將軍,結果得到「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的顯著績效。
孫子憑著深厚的武學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足證將領有個性有原則之外,勢必要有震懾別人的真本事才行。
這裡也不得不誇一下吳王,雖然他孤注一擲的想贏,卻不會只顧自己爭強好勝;他了解,一個偉大君王的背後,需要站幾個得力的幹將,因為打仗可不像俠客獨闖天下,若想實現遠大的目標,得讓有才華的人願意把實力貢獻出來,關鍵是你得不拘一格、因人而用。
孫子的表現則是《孫子兵法‧行軍篇》的實踐,這是非常實用的一個單元,尤其末段強調訓練是軍人最重要的事,其中精華就是紀律。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孫子說,將帥須以嚴格態度要求士卒,否則他們不會心服;唯有嚴守紀律,才能讓將帥贏得擁戴。
一支部隊的紀律,支配著將士的態度和行為,所以建立「一致性」的標準相當重要。
沒有紀律哪來軍心?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馬謖對命令未能貫徹,讓部隊置於沒有水源的山上,士兵體力不支,終為曹軍所破。
試想在單位裡,若有人鬆散、虛偽、浮誇,透過投機取巧保住性命,甚至升官發財,那還有誰肯拚命打仗?
戰場上面臨的狀況是無法預期的,包括鉅額的開支,前後方動盪不安,戍卒疲憊地在路上奔波,百姓不能從事正常生產,以及來自前線千奇百怪應接不暇的花招……紀律是避免盲目衝殺,提振士氣的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