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一個讓杜甫牽掛與嚮往的城市。
在長安城通往各地的交通幹線上,每三十里都設有驛站,驛站裡備有驛卒、馬驢與車船等交通工具,以備傳遞公文和官吏往來以及行人之用。
長安城,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約有一百萬人,是當時阿拉伯巴格達城六倍大,有五萬多個外國人旅居。
杜甫抵達長安城,寄居在城南貴人坊後一條偏僻的小巷內,遇上了米價攀升,生活出現了危機。除了詩文創作外,他希望在長安城靠著看診與藥草買賣,過著郎中的生活。於是,杜甫將親友致贈的一雙絲綢鞋賣掉,得錢五百文,他用這筆錢在鐵鋪裡打造了兩把小鏟,在長安城外找了一塊空地,種了一些常用的藥草,如蒼耳子、柴胡、山藥、益母草、蒲公英。
在藥圃的西側,靠近竹籬笆邊種了一排被喚為「羊帶來」的蒼耳,已經有膝蓋那麼高了,整株密布著白色短毛,不規則三角形的葉片迎風搖曳,經常招來許多迷途的蝴蝶。
這群蝴蝶的到來,讓杜甫覺得每天的生活異常熱鬧。
早春的嫩蒲公英也是一種野菜。
杜甫會摘一些蒲公英倒市場兜售,由於新鮮又嫩,十分搶手。
老的蒲公英則留下來自己吃,或取出根皮,是洋紅色的染料,在長安市場也深受婦人歡迎。
老了的蒲公英比較苦,杜甫的眉頭不自覺皺了起來。但為了生活,這一丁點的苦他可以忍,何況又名黃花地丁的蒲公英也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偶爾吃吃,對身體也有些益處。
除了寫詩之外,經常蹲在藥圃裡的杜甫,近距離看著蒲公英的葉子,一看就是一個上午,毫無倦意。他發現蒲公英的葉子是從根部上面一圈長出來,圍著一兩根花莖。花莖是空心的,折斷之後,有白色的乳汁。
由很多細花瓣組成黃色花蕾的蒲公英,成熟之後,花變成一朵圓圓的蒲公英傘,風一吹,四處飄揚。
杜甫發現,自己就像蒲公英一樣,隨時要有流浪或漂泊的打算。
年幼的宗文,會幫忙杜甫整理藥圃,一家人雖然忙得不亦樂乎,由於在市場找不到攤位,只能無定點的兜售,收入有限,不能自給自足,經常有一餐沒一餐的,需要依靠朋友的幫助,才能度過無米之炊的困境。
當時的長安城,規矩蠻多的。
出入城門時,從左邊進入,右邊出城,中間為車道。
出入需聽街鼓,清晨,鼓聲響起時,則城門與坊門一起打開,入夜,也敲鼓,鼓聲停止時,則城門與坊門一起關閉。在閉門鼓敲過而開門鼓還未敲響之前,不得出入街坊夜行或進出城門,否則,會被綑綁鞭打二十大鞭。
坊市制度作生意的地方和住宅區完全分開,城東住的是貴族,城西多平民和外國人,市場比較多外國貨,各式各樣的商店,也可以看到世界各國的人。但是商店有營業時間限制,晚上城門關了,城內活動也要停止。
這裡有來自各地的商人,也有不少來自中亞、西亞等地的外國商人。
自絲綢之路來的中亞、西亞與西域各族商人,大都由金光門進入長安城,西市就成為這些人的落腳之地,也是胡人集中的地方。其中一攤由胡人經營的胡餅、燒餅與煎餅等各種胡人的食物,由於風味特殊,深受長安人的喜愛,人潮絡繹不絕,杜甫也買了一個嘗了起來。
味道似乎還不錯,嘴角因為陣陣自舌間竄出的香味而浮現了滿意笑容。
杜甫啃著胡餅,漫無目的地閒逛著,負責管理市場的市署與和平淮屬位於井字街的正中位置,給杜甫的答覆是──已無空位可以出租,等候通知。
杜甫希望找到一處可以擺放草藥兜售的地方,所以,經常在長安城兜著圈子,問了很多人也找了很久,卻一直沒有攤位願意挪出一個角落讓他擺藥草。
杜甫挑著藥草,在街道上徐行。
繞過一整排柳樹的溪畔,來到了市場偏遠的角落,杜甫發現有幾個待價而沽的男女,坐在地上,頭垂得低低頭,深怕見到熟人似的。
唐朝,奴婢是可以在商場買賣的。
杜甫發現自己的命運比奴婢還不如,他們可以不愁吃穿,只是生活累了一些而已,而自己呢,為了生活不只是累,還累得令他喘不過氣來,似乎有千斤重的石頭壓在胸口,推也推不開。
找不到擺藥草的地方,杜甫只好挑著藥草到人多的地方兜售。
口袋裡躺著幾枚開元通寶的銅錢,隨著步履的沉重而叮噹亂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