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地,位於尼泊爾古城藍毗尼的摩耶夫人寺;考古團隊在此 寺地下發現已知最早的佛寺結構。 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報導】由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贊助的國際考古團隊,在釋迦牟尼佛出生地,也就是尼泊爾南部靠近印度邊界的藍毗尼,發現先前未發現的木造寺院建築遺蹟,據考是現存最古老的佛寺遺址,而此考古證據也顯示,佛陀可能生活的年代,推前至比原先認為更早的西元前六百年。遺址還有一棵樹根遺蹟,考古團隊推測,可能是釋迦牟尼佛出生之樹。
發現古寺遺蹟的地方,位於目前已成為佛教聖地的摩耶夫人寺地下,木造結構的造型與摩耶夫人寺非常相似。摩耶夫人是悉達多(釋迦牟尼佛)的母親。
擔任共同考古領隊的英國首席南亞考古學家康寧漢二十五日表示,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代,以及佛教的總根何在,「是一場非常漫長的爭辯,現在這場爭辯有了新的觀察角度。」也就是說,佛陀的誕生和他創立的宗教,現在可能首度有了具體證據來明確連繫於某個世紀。
目前一般的認知,迦毘羅衛國王淨飯大王夫人摩耶準備回到父王的王國待產時,在藍毗尼一棵無憂樹下產下佛陀;但關於他的生平與時代,大多只有口傳,言人人殊,向無科學證據來過濾事實。
許多學者主張佛陀的生活、傳教於西元前四百年,享壽大約八十歲。
也有不少人說,他是西元前三百或八百年的人。在尼泊爾,最通行的說法是釋迦牟尼佛出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
康寧漢表示,「我們(在佛陀的出生地)找到這座建於西元前六百年的寺廟」,可佐證佛陀可能是在那個時代生活和傳教的假設。
考古團隊使用放射性碳以及冷光技術,以研判遺址上的木炭和沙粒的年代。
不只摩耶夫人寺造型追仿其地下遺址的木造結構,此結構還有個露天中庭,當初本來可能有棵樹,團隊發現了樹根殘餘;這是佛寺的典型傳統:以木圍欄,欄內種一棵樹。
藍毗尼在一八九六年被重新發現以前,埋沒在森林,二十五日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產名單。
康寧漢應UNESCO與尼泊爾政府的邀請,與UNESCO的尼泊爾籍顧問阿查理雅共同主持二○一一年起的這次藍毗尼考古,成果刊登於十二月號的《A n t i q u i t y》文物期刊。
同時,《國家地理》雜誌也製作專題紀錄片《沉埋的佛祖奧秘》(B u r i e d S e c r e t s o f t h e B u d d h a),計畫明年二月在全球播出,可能成為明年八月維也納「國際佛教研究學會」第十七屆大會的重要話題。